乐乐在吃饭时,不小心把装米饭的碗碰到了地上,碗也摔碎了。妈妈看见了l立即说:“你吃饭的时候总是不老实,看看吧,刚买的碗就被你打碎了。”
乐乐听了妈妈的话,一下子哭了起来。妈妈没理他,把地面收拾了一下,又给乐乐盛了一碗饭,同时告诉他:“你要是再把碗打碎了,就别吃饭了。”乐乐听了大叫起来:“不吃就不吃!”然后把筷子一摔,就走回自己的房间了。
妈妈更生气了,她追上乐乐开始训斥:“明明是你做了错事,不仅不道歉,还在这里发脾气,我看你又欠揍了!”乐乐瞪着妈妈,紧握着拳头,歇斯底里地喊起来。妈妈大声制止他:“不许喊,否则我就要打人了。”
乐乐把妈妈推出门外,“砰”地关上了门,哭了好半天。妈妈也气的不得了,饭也没吃好。乐乐不是第一次这样了,总是因为小事发脾气,做了错事也不认错,怎么说都不管用。妈妈还因此打过他几次,可是他的坏脾气却总是改不了。
生活中像乐乐妈妈一样的家长也有很多。他们无法接受孩子的坏脾气,看不得孩子不讲道理。当孩子犯错时,他们希望孩子能够立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否则就是不懂事。
可是,事实上未必如此。有心理学家专门对愤怒情绪做过研究,他们发现,一个人最愤怒的时候实际上是最脆弱的时候。愤怒背后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被理解,没有被爱。愤怒是他们的一种求救方式,他们希望通过发脾气来引起身边人的关注。
特别是孩子,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情绪调节能力差,情绪失控的次数会更多。如果大人不能看到孩子愤怒背后的心理需求并给予回应,孩子的愤怒会越来越多,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在大人看来,这样的孩子就是任性,脾气大,性格不好。
有一位妈妈,她的儿子就有过类似的表现。这个孩子生性调皮,平日里活泼爱动。妈妈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她担心儿子惹祸,总是不断地提醒和纠正他的行为。有一次,儿子在游乐场玩耍时把别的小朋友撞倒了,小朋友哭起来。
妈妈就要求儿子给小朋友道歉,但是她儿子死活都不肯,妈妈气得打了他两下,他的儿子竟然还手,对着妈妈又踢又打。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觉得很尴尬,把儿子狠狠训了一顿,然后把他拉回了家。
其实,她没有意识到,儿子把小朋友撞倒之后,内心是很恐惧的。妈妈没有看到他的心理需求,一上来就指责他,并且要求他道歉。他的内心极为不安,妈妈的训斥让他觉得自己很差劲,妈妈不爱他了,他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变得愤怒,他的愤怒就是一种求救的方式。
孩子的愤怒更让妈妈觉得他不可理喻,在那么多人面前,妈妈也觉得难堪。情急之下,她习惯性地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压制孩子的愤怒情绪。无论结果如何,她的行为只会加剧孩子的问题。
如果妈妈能够看到孩子愤怒的真实原因,先对孩子进行安抚,好好和孩子沟通,就不至于闹得一团糟了。
后来,这位妈妈听从一位做家庭教育的朋友的建议,开始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一次,她的儿子在拼装积木时,尝试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气得把积木撒了一地。妈妈让他收拾一下,他不仅不收拾,还故意踩烂了一个。
这一次,妈妈没有发火,而是走到儿子跟前,蹲下来告诉他:“我看你好像很生气啊,是因为没有拼装成功吗?”
她儿子点点头,情绪立马缓和了一些。妈妈接着说:“这个造型确实不好组装,我曾经试了好几次,也没有成功。你能组装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比妈妈还厉害呢!”
儿子的眼神忽然亮了,已经不怎么生气了。妈妈接着说:“这样吧,爸爸快下班了。等爸爸回来之后,我们一起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组装成功。现在我们把积木收拾好,等着爸爸回来,好吗?”
儿子又点点头,愉快地接受了妈妈的建议,很快把积木收拾好了。
孩子发脾气时,妈妈接纳他的情绪,看到了他情绪背后的需求,并且给予了恰当的引导,孩子的情绪很快就平复了。只要她能够一直坚持,相信孩子愤怒的次数会越来越少,性格也会越来越好。
所以,孩子的坏脾气有时候是父母带出来的。孩子发脾气时,父母不同的回应造成了孩子不同的性情。
当孩子再发脾气时,父母不要急着压制,而是要看到他们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然后好好回应。如果把应对孩子的情绪当作一次教育机会,大人和孩子就可以一起成长。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