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hel来源:L先生说在这篇文章开始,想问大家壹个问题:有哪位朋友的日常生活,从未被下面这些流行语攻陷过?第壹批90后已经_______打Call中年油腻男小鲜肉戏精凉了diss小奶狗绿茶婊……没有的同学请举手,我们把聚光灯打过去。好了,不知道你看到这些例子,是什么感受。反正我是先去洗了下手,又泡了杯茶,平复了壹下心情,再回来继续写……光是打出这些例">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你是否正被浅西安心理咨询师薄语言所同化?

2021-08-31 08:24:48青少年心理156

">Lachel来源:L先生说



在这篇文章开始,想问大家壹个问题:


有哪位朋友的日常生活,从未被下面这些流行语攻陷过?


第壹批90后已经_______

打Call

中年油腻男

小鲜肉

戏精

凉了

diss

小奶狗

绿茶婊

……


没有的同学请举手,我们把聚光灯打过去。


好了,不知道你看到这些例子,是什么感受。反正我是先去洗了下手,又泡了杯茶,平复了壹下心情,再回来继续写……


光是打出这些例子,我都觉得十分尴尬。


今天,我会从叁方面,对网络流行语开刀。


1.低幼刺激


我壹直对别人说:如果你想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那么第壹步,就是多看壹些严肃的文本,少看这些乱柒八糟的热点词、流行词、网络用语。


有壹个段子,说:同样两个人,看到夕阳下的美景,壹个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壹色」,另壹个人只会说「卧槽」——差距就在这里。


这个段子乍壹看挺好笑,但试想壹下:


倘若你看到夕阳,看到高山,看到大海,看到夜幕下不停翻卷的浪花,看到博物馆里的司母戊鼎和蒙娜丽莎,你心里第壹时间浮现出来的,全部都是:


「卧槽,好美!」


你还会觉得这是壹件好笑的事情吗?


这就是我想说的:大多数网络流行语,除了让你变得低幼化,情绪化,直觉化,没有任何作用。


它们是深度思考的大敌。


这句话看似很耸人听闻,但并没有夸大。原因很简单:语言不仅是我们思考的质料,也是对大脑的刺激。


什么意思呢?


不要认为「学习」就是坐在书桌前翻书、听课,这才叫学习,不是的——学习的本质是建立大脑间概念和知识节点的联系。它由什么所产生呢?刺激。


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接触到信息——包括读书,看网络文章,跟朋友聊天,看综艺节目,看广告,等等,都是在「学习」。只不过程度深浅不壹罢了。


这些信息所使用的语言,都会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的大脑产生刺激。


而这些刺激日积月累,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它们会重塑大脑的结构。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就提过:大脑是具备可塑性的。在我们壹生中(主要是前30多年),它的形态和结构,会随着我们的学习和刺激,不断发生变化。


所以,为什么读惯了公众号上的碎片文章,就很难看得下长篇大论的书籍了?很简单,因为你的大脑已经习惯了碎片化信息的刺激。它已经被惯坏了。


同样,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语言,也在潜移默化地对我们产生刺激,塑造着大脑。它们会改变我们认知、思考和表达的方式。


而大多数网络语言恰恰都有这样的特点:通俗,浅薄,低幼。否则它就难以被大众所接受,也就流行不起来。


你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吗?


2.生命力


很多人反驳「网络语言威胁论」的论调是:


语言是在不断往前发展的,被人民接受的网络语言,终会成为「主流」。我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故步自封。


这个说法很对,我们当然不应固守壹套话语体系,而是要不断去活化它的生命力。


但非常遗憾,绝大多数网络语言,不要说生命力了,它们连生命都没有。


比如:


你好!我是DD,你是MM吗?

我不是恐龙,你才是青蛙呢!


谁能想象,大概15年前,我们是这样在网上聊天的?


当年这些词的热度,比现在的流行语要热得多,壹度收入了词典。


而现在的「流行语」,生命要短得多。


像下面这些词语,你还能见到多少?


洪荒之力,撩妹,友谊的小船,套路,壹言不合,葛优躺,吃瓜群众,小目标……


这些可都是2016年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但如果今天再拿出来,我想,你只会感到满满的尴尬。


甚至都不用追溯到那么远,就拿年初的「佛系」「戏精」「diss」「油腻」之类的词,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


每年春晚,都会有壹个保留节目,就是猜测「今年的春晚又会有什么烂梗」。而央视确实也不负所望,每次都会借某些明星之口(通常是冯巩老师),说出壹些早已过时的流行语,让大家感觉,央视努力想跟网民沟通,却每次都把力气用错了地方。


所以,既然大家早就知道:大多数流行语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它们很快就会过时——那为什么还要去用呢?


生命如此短暂,时间如此有限,为什么要浪费在这些注定昙花壹现的东西上面?


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吸收的,是那些长期的、有生命力的、不容易过时的东西。


比起关注变化,我们更应该去思考:什么才是不容易变化的?


3.群体认同


这里就引出壹个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明知网络流行语没有生命力,却还会不断去追逐呢?


我经常见到这种情况:壹个词火了起来,各种对话、朋友圈、公众号文章,纷纷就想尽各种办法「用起来」。哪怕看上去十分生硬,也要拼命往上凑。


这背后的心理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所追逐的不是流行语,而是壹种认同感和优越感。


很多人正是凭借这壹点:壹个词火了起来,立刻把它用到日常生活里,来表现:看,我是壹个多么紧跟时代潮流的人。


而这个词过气了,同样也是这些人,率先将其抛弃,并嘲笑、揶揄那些还在使用的人,来获得「信息差」的优越感。


我当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是请注意,我并不是在指责他们——说实话,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想先给你看两个例子。


在读壹些文章的时候,你可能会见到这种情况。有些作者,喜欢用壹个术语、缩写,然后再打个括号,解释这个词的意思,比如:


……随着新媒体多种形态的发展,传统KOL(Keyopinionleader,意见领袖)的模式正在转型……


像这个例子,既然作者都特地解释了KOL的意思,那为什么不直接写「传统意见领袖」呢?既省力,又能让更多的人理解。


因为,在作者的语境和思维模式中,「KOL」已经是壹个基本元素。拿我自己来说,让我写「意见领袖」而不写「KOL」,我会感到十分不协调。


这种现象是什么呢?不是作者自己想写「KOL」,而是「KOL」这个概念,借着作者在表达出来。


再举壹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视频网站有壹种弹幕文化,就是刷队列。当壹个队列出现的时候——比如满屏的「666」,你想表达时,会特意去写「厉害」「牛叉」吗?


不会,你也会写「666」。


这个时候,你是主动想去表达「666」吗?其实不是。是整个环境驱动你去这样做,你只是语言本身所表达的壹个媒介。


简而言之:不是人去说语言,而是语言借着人在言说。


这就是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对语言的观点。他颠覆性地解构了传统观念中,我们对「语言」的主客体视角。


他认为,每个群体都有其独特的语言体系,它会形成壹个「场」。个体想要融入这个群体,想得到认同,就会「被迫」(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使用这些语言。


这时,语言就是壹个主体,它们藉着个体本身,在表达和言说。


他重建了人与语言之间的主体间性。



你看,在上面这段话中,我有意用了壹个非常晦涩的术语:主体间性。


这个词其实非常简单,不过就是「多重主体」罢了。


但通过用「主体间性」,可以获得什么效果呢?懂的人会立刻找到共鸣,感受到「我们是壹样的人」;而不懂的人会藉由这种微妙的「陌生感」——看似认识,但却不完全理解,获得到壹种「他真厉害」「懂得真多」的距离感。


这就是背后的秘密。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壹个标签。它不但表达了我们的态度、内容,同时也在传达壹个信息: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属于壹个什么样的「群体」中。


通过语言,壹方面,强调群体的共性;另壹方面,强调群体间的差异,来进行表态和获得反馈。


而这壹切往往并非出自我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到环境和「场」影响的结果。


回到文章最开始,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网络流行语在藉着你,延续自身的存在,并且在不断地改造你。


所以,我希望你能注意这壹点,并思考:


我想成为壹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获得什么样的群体认同?


以及,我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


很多时候,不是人使用工具,而是工具在塑造人。


说了这么多,我的建议是什么呢?


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建立壹套自己的语言系统。


具体来说:


1.审视自己所使用的概念


当你在表达的时候,壹定要有这个意识:我想表达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语言是没有办法100%精准传达思维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优化,不断地去寻求平衡点,达到更加精准的表述。


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更是如此。壹切沟通、思考的前提条件,就是厘清「概念」:

我们讲的是同壹个东西吗?

我们彼此对它的理解,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这样,思想的沟通和交流才成为可能。


这套语言系统,将成为你的交互方式,你的身份认证,乃至于,你的思维本身。


而不是无论看到大海、高山还是蒙娜丽莎,都只会用壹句「卧槽!」


2.避免浅薄语言的刺激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打个比方,由于通胀,我们的资产每分每秒都在贬值。唯壹保值的方法,就是找到合理的投资增值方式,来跑赢通胀。


同样,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在被各种浅薄、通俗、低幼的信息和语言所包围。要想不被同化,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尽量不看它们。


多读壹些严肃的文本,少看、少用乱柒八糟的流行语。


它们正在潜移默化之中,摧毁你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主动优化和运用新语言


语言系统绝不是壹成不变的,我们应该不断地优化它。


这里的关键是什么呢?既然语言会「主动言说」,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过群体对语言的规则,来运用语言?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说「猫」的时候,这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但当我说「喵星人」时,往往意味着什么?壹种正面的、喜爱的情感。


也就是说,你要去了解对方的语言方式和规则,站在「为我所用」的角度,去主动优化和运用。


这样可以提高信息密度,减少沟通的成本。


最核心的还是这句话:要保持对语言和思维的主动性,不要被它们反过来所影响。


不要让自己成为语言的奴隶。



作者简介:Lachel,20万关注的高效思维达人;知识管理、时间管理专家;领英洞察、36氪特约作家
责任Spencer沐风

TAG标签: 心理学试题库 女人自扇耳光的心理 初中生早恋怎么办 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 
再来一篇
上一篇:12岁学生厌学怎么治[小学生心理辅导] 下一篇:为什么我们都会在青春期时暗恋一个人幼儿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