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别躁狂症的治疗让安逸的现在,禁锢你的未来

2021-08-30 19:20:59青少年心理137

题图:magdalenawarmuz-dent,来自500px

文/vicky丨暖心x心理圈

也许你已经忘记,小时候你所憧憬的未来的样子。

也许你已经忘记,当年埋首在高叁的教室里,奋笔疾书时,曾握紧拳头,暗下决心,默默告诉自己熬过此刻,想要的未来,便触手可及。

更或许你已经忘记,刚入大学时,自信满满地去为未来拼搏,以为自己的未来,会和别人的不壹样。

时间在走,世界在变。

壹步步走来,才发现,以前所相信的,以为能轻而易举得到的事情,突然间,却变得那么,遥不可及。

终于,我们陷落在人海中,才明白,面对如此纷繁浩杂的世界,我们,竟是如此渺小。

你告诉自己,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生活。

我们原本就是壹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是幻想了壹个绚丽浮夸的未来。

身边的很多人和事都告诉你,有种东西,叫做命运,只能接受,很难逆转。

或许拥有壹份稳定的工作,找壹个合适的人,组建壹个普通的家庭,此生,便可安然度日了。

于是,你渐渐地被种观念催眠,被同化,你抛却了所谓的理想,做着不喜欢的事情,以为就这样过壹生,也没有什么不好。

日子壹天天过去,生活的琐碎,日渐消去了你的热情,很多以前让你热泪盈眶的事,很难再打动你;以前很多让你斗志昂扬的话语,却不能再给你分毫的力量。好似生活的波澜不惊,已经浇熄了你曾经的满腔热情。残留的,是麻木与盲目的自我满足。

可是,这真的就是你想要的吗?

年少时的梦,和曾经的豪情壮志都不管不顾,任岁月尘封了吗?

你甘心这来之不易的人生,就在碌碌无为中消耗殆尽吗?

不要忘了,你壹次次答应自己要去的地方,你承诺自己要做到的事。还有你在壹次次质疑与否定面前,告诉自己,总有壹天,你会证明自己有多优秀,让否定你的人,都后悔他们的决定。

真正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你怎么可以就此固步自封?

从来没有壹件事情,可以轻易的做到,理想也不是空中楼阁,任何事情,都要靠努力和汗水,以及智慧去争取。

我知道,这很难,人都有惰性,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域,不想也害怕去改变。可是,依然有人克服了这些所谓的困难,朝着理想的未来走去了。

有些事,虽艰难,但努力,依旧可以做到。只要你用心观察,身边处处都是动人的励志故事。别只羡慕别人的光鲜,却吝啬于付出自己的努力。

不要说,家人希望你怎样生活,不要说,身边的人如何告诉你该怎么安分守己过好壹生。

已经有太多人耗尽壹生,就为了诠释平淡无奇的意义。也有人拼尽全力,用自己的奋斗演绎了壹个个绝地反击的传奇。安分守己的人生,不见得有多美满幸福,如果在生命的尽头,你都不知道此生为何而来,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生命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别人只能给你他们认为对你好的建议,却未必真正适合你。你必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不要被别人的想法控制。从来没有人可以禁锢你的自由,除非你给他们这样的权力。

或许你现在已经做出了选择,有了壹份不错的工作,不管是否喜欢,既然选择,就先去努力做好它。可是别忘了自己的梦想,别忘了世界还很大,还在等你去涉足,去发现,别让眼前的安逸,阻止你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这只是人生壹个新的起点而已,虽然离目标岔了壹点点,可是,人生有时候也会拐弯的。

请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停止去提升自己,不要停止去探索生活的不同领域。壹成不变,只会带你走向萎靡。只有积极向上的坚持和探索,才会让生命异彩纷呈。

这纷繁多彩,又复杂多变的世界,虽然让很多事变得艰难了许多,可是也在残酷的夹缝里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关键是要先做足必要的准备和累积,才能在机会来的时候不至于慌了阵脚,错失机会。

都说世事多变,易变的岂止是世界,还有你自己。此刻喜欢的事,以后也许会厌烦。生命那么长,谁也没办法保证能壹生只做好壹件事,只钟爱壹个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你依赖,只有让自己真正的强大和独立起来,用自己的努力去为未来的风险投资,才是件万全的事,才能让你获得真正的安全感。所以有必要为自己以后可能出现的再次选择和被选择,做好准备。

闲暇时候,工作之余,去阅读,去旅行,去交流,去感受。这些可以拓宽壹个人的视野和境界,更能让你深刻的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我们壹生必修的课题。我们没办法依照他人的意愿生活,别让别人的需求,代替了自己的需要。为自己负责,这是你唯壹能为自己做好的事。

亲爱的你,别在适合奋斗的年龄,选择了安逸,还找来壹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

你只有用尽全力做好自己,坚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以及喜欢做的事,勿忘初心,坚持成长。总有壹天,你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请记住,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暖心:我们不可能经由壹个没有喜悦的旅程,而到达壹个喜悦的终点。请试着放下包袱,我们壹起,勇敢面对成长,无论怎样,我都愿意深深的聆听,生命的春华秋实。

TAG标签: 心理学考试报考条件 50岁女人的心理特征 
再来一篇
上一篇:父母的双重标准,是孩子“不听话”的根本原因 下一篇:男孩太“娘”或“野”怎么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