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情绪调节内容页

心理学“踢猫效应”启示:家长要做坏情绪的终结者别让传递给孩子

2022-01-02 13:43:12情绪调节171

有这样两个故事:

  故事一:

  一位父亲并没有做错什么事,却在在公司受到了心情不好的老板的批评。于是,他的心情也变得很糟糕。

  回到家,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感觉更生气了,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挨骂之后心里很窝火,正好看到了在他身边打滚的猫,就狠狠地踢了猫一脚。

  猫被踢了之后逃到街上,正好有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看到猫之后赶紧避让,结果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它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故事二:

  一位顾客要了一杯红茶,服务员送过来之后顾客指着杯子对服务员大声喊道:"你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服务员一边赔着不是一边给顾客重新做了一杯红茶。

  这一次,除了红茶,服务员还给顾客准备了新鲜的柠檬和牛乳,单独放在一边。

  服务员把这些东西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想给您提个建议,红茶里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听到这番话,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忙喝完茶离开。

  另外一个顾客看到了这一幕,笑问服务员:"刚才明明是他的错,你为什么不直说呢?"

  服务员笑着说:"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就用不着大声!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却用和气来交朋友!"

  这位服务员的过人之处就是没有让别人的坏情绪影响到自己,也没让坏情绪通过自己传播下去。

  可是,现实生活中,“踢猫效应”发生的还是比较多的。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往往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在一个单位当中,如果公司的最高领导人把坏情绪传给了下属,通过层层传递,那么最后受伤的很可能就是职位最低的普通员工。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最有权威的那个人因为自己的坏情绪对着家人发脾气,最后受伤的可能是孩子,因为孩子是家庭中最弱小的成员。除非,这个家里也养了猫。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

  所以,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大发雷霆,并不全是因为孩子的错处有多大,而是因为家长自身的情绪没有处理好而已。

  为了避免“踢猫效应”在家里上演,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警惕,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

  家长自身因为某些事情产生坏情绪时,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不要把坏情绪带到家里。不要随意发泄情绪,不要迁怒于无辜的人。要意识到坏情绪产生的根源在哪里,避免自己成为“踢猫效应”的参与者。

  2.做好预防,通过合理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人们都难以避免坏情绪的产生。如果自己感觉特别难以控制时,就及时发泄出来,但是发泄的方式和对象一定要合理。比如,可以找好友倾诉,跑到无人的角落大喊几声,通过运动来发泄等等。

  3.学会转变,成为坏情绪的终结者。

  如果我们不幸成了“踢猫效应”的受害者,要善于调整情绪,及时终止坏情绪。就像故事二中的服务员,虽然错误在顾客,但服务员并没有让顾客的坏情绪影响到自己,而是迅速把自己抽离出来,巧妙地化解了顾客的坏情绪。

  是人就会有情绪,情绪没有对错。我们不要让情绪伤害他人,也不要做坏情绪的传递者,更不要成为情绪的受害者。我们要做的是,成为情绪的主人,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TAG标签: 踢猫效应 
再来一篇
上一篇:医生妈妈因为辅导孩子学习气出脑梗,生气的威力远超你的想象 下一篇:《小敏家》金波债务缠身却爱酒如命,现实生活中酒瘾成性如何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