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情绪调节内容页

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分享情绪并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2021-08-11 14:08:12情绪调节217

  任何的情绪和动机都是没有错的,只是当情绪和动机变成行为的时候,由于个人的固有模式和思维方式局限了他们的行为。孩子出现偏差行为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有情绪了,却不懂表达,只能通过偏差行为发泄出来,更是借此表达自己。鼓励孩子与家长分享情绪,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真正在烦恼些什么,而那些你以为你知道的事情,其实也许你理解得完全相反了。

  哀伤是何物,是何感?我们会感到空虚及对逝者的不舍,感到失去了一份世间的安全感。儿童亦有此感。若关爱他们的人逝去,孩子们会感到失去了生活中长期持续的一种必然性。他们能意识到这便是悲伤吗?他们是否真正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含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预防研究中心的欧文·桑德勒指出,我们有必要帮助儿童知晓这些情绪的名称。此外,儿童需要明白不要担心“悲伤”这种情绪,无需惧怕生活中随之产生的诸多变化。

  家长应告知儿童,感到悲伤十分正常,而不时困惑、偶尔发怒、有时睡不着觉同样也正常。他们应该明白,这些情绪存在的强度并非长久,甚至会来去匆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情绪,但表达悲伤的方法却是大同小异。家长们应当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情绪,不应只在孩子悲伤后进行安慰,还应教育孩子如何面对悲伤,并用适宜儿童理解的语言转述自己的经验。

  一、多和孩子交谈

  父母应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闷闷不乐时,无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鼓励孩子表达心境。但父母切勿强迫、勉强,而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高兴,父母也很难过。他们愿意帮助自己,从而自觉自愿地说出缘由。父母应耐心地倾听孩子讲述,然后“对症下药”。事实上,很多悲伤一经讲出,很快也就消失了。

  二、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伤悲

  孩子的个性各不相同,因而悲伤时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表现他的伤悲。孩子在哭泣时,父母千万不能要求孩子憋住,甚至可以不需要去劝阻,因为一个人尽情哭过之后,感情可重新恢复平衡。当孩子痛打“娃娃”或砸玩具时,父母的任务不是去指责,而是设法通过言语或行动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孩子得到父母的暗示,自然会停止“暴力”,如果孩子仍不愿与父母交谈,希望单独思考,那么父母也就不要在一旁唠唠叨叨。

  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些孩子很固执,不肯轻易表达或者无法确切地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时,父母得想一种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拿出他平时最喜欢的玩具、图书,把他的小伙伴请到家中与其一起玩;或带孩子去动物园、郊外散步。这些新颖、强烈的刺激无疑会分散孩子的注意,使其在获得新的乐趣的同时自然忘掉过去的不愉快。

  四、让孩子尝尝伤痛的味道

  对那些生活优越、一切顺利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们尝尝伤痛的滋味。给孩子讲一个悲惨的故事或童话,让他们感受故事中人物的伤痛。父母也可向孩子讲述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哀、不幸、苦恼以及自己是如何对待的。这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同情心,更主要的是,故事中主人公及父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处理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以后孩子一旦遇到什么悲伤的事,才不会感到突然,以至束手无策,难以解脱。

  五、丰富孩子有关的生活经验

  孩子悲伤时,父母理应为其提供帮助,但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当然,父母首先自己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并正确对待。如父母可短期出游或在节假日把孩子送到其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家小住,孩子一旦有了这种分离的经历,便能渐渐地把分离看成是一件很平常、很正常的事。孩子在幼年时期(三岁以上)适当经历这样的生活经验,长大之后自然能承受与亲人长期分离的现实。

TAG标签:
再来一篇
上一篇:教会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下一篇:为什么高敏感儿童更容易陷入恐慌?高敏感儿童与一般人的区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