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都发现,学生过完星期天返校上学的第一天往往状态不太好。有的人无精打采,有的人哈欠连天,有的人三心二意。这些学生仿佛不是刚过完休息日,更像是参加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把精力都耗尽了。而且休息时间越长,这种现象越明显。
类似的情况在上班族中也有出现,休息两天之后再回到公司,很多员工发现自己在星期一比平时还要累。开会的时候总是开小差,工作时打不起精神,好想再休息一下。这种情况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有人做了专门的研究,并称这种现象为月曜效应。
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孩子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导致了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孩子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孩子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随意散漫等现象。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上班族的情况与之类似。
为什么会产生月曜效应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双休日和节假日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很多人会选择一些放松活动,这些事情会让人感觉到快乐和自由,人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去做。而工作和学习则意味着挑战和压力,人们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行动,去攻克难题。即便有些人的工作难度很小,但是上班时也会受到管束,不像在休息日那么自由。
到了星期一,人们意识到接下来要度过好几天这样的日子,会从主观上放大这些困难。人们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和惰性,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会本能地选择逃避,不想面对,犯困、无精打采、暂时不投入学习和工作等行为都可以帮助个体暂时逃避这些压力。
其次,有些人对休息日的安排不合理,导致自己不仅没有得到休息和放松,还消耗了很多精力。有一部分人喜欢在休息日安排很多放松活动,熬夜、追剧、玩游戏、运动、旅行、大吃大喝等等。适当的娱乐可以释放压力,补充能量,但是放松过度反而会适得其反。
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休息和娱乐过度也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一旦在休息日放松过度,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精力。当人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返回学校和工作单位时,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用在学习和工作上,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恢复。
最后,无论是从紧张状态到放松状态,还是从放松状态到紧张状态,都需要一个过程。相比而言,从紧张到放松,迎合的是人的本能需求,很快就能完成。而从放松到紧张则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个体在休息日持续工作或持续放松过度,都会导致他们在重返工作状态时更加困难。
在工作日期间,学生们习惯了密集的课程学习和思考,上班族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工作。到了周末,学习和工作的状态被打乱。到了工作日,状态的恢复就需要一个过程。而状态转换的难易程度则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人而异。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转换过程,尽量减少月曜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努力:
1.科学理智地看待月曜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情况,不要因此产生额外的心理负担。
月曜效应在目前来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脸书在超过1亿用户的调查中制作了一份全球幸福指数,在一周7天的统计中,周一是幸福指数最低的一天,而周五的幸福指数最高,比周一呈现的指数高出10%。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这种感觉。所以,如果你在周一时发现自己状态不好,也不要过于担心和焦虑。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都和你一样。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存在这种情况,要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孩子知道这是很正常的,不是他们的缺点。作为学校的老师,更要理智对待这种情况,并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工作。
2.合理安排休息日的活动,尽量避免月曜效应的产生。人们在周一时无法立即投入学习和工作,很多都是因为休息日的安排不合理。这里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是过于放松,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吃喝玩乐上,个体根本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二是过于紧张,周末时安排了大量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加班,根本没有休息的机会。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没有达到休息和补充精力的目的,反而在持续地消耗精力,进入工作日时就会很累。如果能做好合理的规划,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就算真的想要彻底放松一下,尽量把活动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最起码能够保证周日晚上正常作息,为周一做好准备。
3.平时做好日常管理,尽量不要让自己的精力处于太高或太低的程度。正常情况下,人的精力都是处在一个起伏状态,不会一直保持充沛。我们要做的是避免大起大落,了解自己的状态并及时做出调整。不要在自己精力充沛的时候继续放松,也不要让自己精力不济的情况下持续工作。
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做出合适的安排。如果有些人比较容易受到月曜效应的影响,那么可以在工作日的第一天安排一些难度不太大的工作,避免产生过多的压力和畏难情绪,让自己开始时可以更容易一些。如果必须要面对难度很大的工作,也只能尽力而为,不要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
月曜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正是有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分,人们才需要不停地转换自己的状态。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好,在心理上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我们只有科学地认识这些现象,找到背后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应对。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