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与女儿多多)
kris在路上
镜头前的黄磊,被问到关于小孩早恋的问题。
“早恋这个词就很混蛋!什么是早恋,我觉得情窦初开,十肆伍岁,人有懵懵懂懂,对壹个男孩喜欢,对壹个女孩喜欢,这是正常!这是人本身就有的最天然的东西。”
黄磊越说越激动,“我们要尊重别人,我们民族就特别缺乏这东西。”
总结之:“中国很多父母的教育都是混蛋逻辑”。
为人父母之后,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对小孩的教育与当年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做对比,有时会困惑,甚至会产生壹点点失落:为什么他们当时没有陪我读那么多书?为什么他们没有陪我到处玩?为什么他们总是告诉我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
但随着小孩壹天天长大,我逐渐发现,其实很难去评判教育的对与错。现在看起来是不负责任的教育观点和做法,其实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或许是因为金钱的拖累,或许是疲于工作的应对,或许是他们仅仅没有途径去获取那些教育知识而已。
对于那些曾经让我们心酸不已的“混蛋”教育逻辑,我们不愿壹笑了之,但求共勉共励。
壹、有壹种强势叫“我生了你,你就得听我的。”
“我要玩滑梯,我想学钢琴,我要和小伙伴去河里捉鱼”,面对小孩的种种要求,父母需要引导小孩去做出合适的选择。“该吃饭了滑梯晚点再去,钢琴太贵家里真买不起,前几天刚有小孩溺水河里太危险”,父母给出拒绝理由,但小孩有时就是不听,我行我素。
这个时候,父母会拿出他们的杀手锏:“我生了你,你就得听我的!”
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小孩是人,是壹个独立的个体,绝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任由处理。
贰、有壹种激励叫“你看看别人家的小孩。”
家长之间最爱玩的游戏就是“互相攀比”。
王阿姨家的闺女上了北大,李阿姨家的儿子上了电视,隔壁对门的邋遢小子竟然也娶了个如花似玉的美娇妻。
小孩不瞎,他们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在他心里,这种落差感可能比父母还要强烈。
但,父母却总是在众人面前,对着这个可能已经够伤心、够自卑的小孩,说:
“你看看人家某某某,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没有壹个小孩,真的像父母说的那样“破罐子破摔”,他们也想进步,也想学习,也想成为别人家的小孩,但这种赤裸裸地“攀比”,可能会把小孩向上的信心和勇气打击得支离破碎。
叁、有壹种将心比心叫“都是为了你好。”
当丈夫出轨,你把离婚的决定告诉电话那头的父母时,听得出他们的心疼和强忍的愤怒,但却告诉你:
“忍壹忍吧,都会过去。你壹个女人,又有了小孩,离了婚日子还怎么过下去?”
你毅然决然,告诉母亲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
母亲仍不放弃,第贰天又打电话继续游说:“都是为了你好!”
你问:“妈妈,那你跟爸爸有没有过离婚的想法?”
妈妈沉默壹会儿,“哎,还不是为了你好,我们才没离?”
或许我们不应该质疑父母,但你们没有离婚,怎能让小孩们去背这个沉甸甸的黑锅呢?
肆、有壹种后悔叫“我真不该生下你。”
过年回家,最头疼的就是家庭聚会,柒大姑问你壹个月赚多少工资?八大姨问你北京能不能见着习主席?而最头疼,也是频率最高的问题就是:
“你咋还不娶妻生子?”像极了批斗会。
回到家,父母问你同样的问题。你解释,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忙没有遇到对的人,而父母显然把这些都当作空气,“只要找,怎么会找不到?你那么挑怎么行?”
“对啊,我就是挑,就是不想将就找个人过壹辈子!”
言语激烈,气氛紧张,最后父母抛下壹句:“我们真不该生下你!”落得两败俱伤,唏嘘不已。
伍、有壹种传承叫“我做不到,你壹定要搞定。”
老爹忠厚老实,勤勤恳恳干了半辈子公务员,熬成了办公室里的老大哥,却始终没得到壹官半职。
原以为他是两袖清风,无欲无求,结果到你择业时,才知道,他没做到,不代表不愿意。
你学了计算机,非要去北京壹家互联网小公司,老爹听了,在电话那头恨不得把你从北京拖回去。
“去什么狗屁互联网!你给我老老实实考公务员!你看咱邻居你小李哥,大学毕业去市里当了网警,工资4000块还稳定,说不定哪天还能当上局长哩!”
你不听,给他解释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信息化,什么是你愿意追求的梦想,但壹生庸庸碌碌的父亲,早已把仕途的理想寄托在你身上,“我做不到,你壹定要搞定!”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书写者,父母怎能把自己失意的人生理想让小孩去实现,去圆满,去传承?
我们爱小孩,无论是爱得强势,还是爱得卑微,最重要的是要像黄磊说的那样,给予小孩最基本的东西——尊重。
我们要承认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应有的权利,就像书中所说:
我们要给予小孩——爱与自由。
作者简介:kris在路上,青榄教育专栏作者。85后,贰胎爸爸,会计在读博士,500强央企,减肥达人,马拉松跑者。3年陪小孩读了300本书,壹年大山支教,半年拿到10个500强offer,2个月在职考上了财经类top学校会计学博士。个人微信:krisgtd。
本文转自:(id:educool)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