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考试成绩好与差,除与知识掌握及应考状况直接相关外,应考的心理状态以及由它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考生水平的发挥。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考名落孙山者屡见不鲜,平时成绩平平、大考却一鸣惊人者不乏其人。其中的奥秘主要是心理因素。如何调适考试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考试并使考试水平得到最大发挥?关键是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预防和控制考生的不良考试心理,需要家长、老师及考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考生自己。那么考生如何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呢?
1.增强自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关键。增强自信心能使人在战胜恶劣环境、摆脱不良情绪的基础上,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上的矛盾,以欢快、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它还能使人重建合理的情感结构,保持良好的心境,以更有效地化解生活中的忧愁烦恼。各种不良考试心理的共同特点就是缺乏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缺乏信心。而自信心正是保证考生从容应考的最根本的心理准备。要做到自信,就要注意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相信自己一定不会比别人差,别人能办到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办到。即使现在比别人差,并不意味着永远比别人差。在这种充满自信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大脑皮层易于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复习过的知识印象深刻,考试时便能做到有效再现。
2.正确对待考试。
种种不良考试心理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考试缺乏正确的态度和认识。考试作为一种学习的检测手段,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只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一种特定的需要,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公平性,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考试的结果尤其受试题的难度、效度、信度以及评卷人员本身素质和倾向性等因素影响。相同的测试内容,相同的测试对象,用不同的测试题测试,结果往往不一样,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因此,不能把考试的结果作为评价、衡量人的能力、水平的唯一依据,不能因为考得好就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得,考得不好就悲观丧气,自觉低人三分。更不能把考试当作是决定个人前途的“定音锤”。人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更何况“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要正确对待考试,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辩证地看待人生、社会,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顺境和逆境、升学和就业、成功和失败等,使自己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从而保持心理平衡与稳定。
3.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或成果。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要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制定的目标就既要有挑战性,又要经过努力切实可以实现,也就是常说的“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子”。根据这一道理,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必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失去进取心,也就失去了驱动力。奋斗目标确定后,还要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较易达到的阶段性小目标,然后通过目标导向,自我定向控制,分阶段实现小目标,最终导向总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所谓的“大目标,小步子”。这种做法可以使人感到目标比较具体,比较切合实际,使人易看到学习的进步和阶段性成就,有利于提高期望值,使人经常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预防不良考试心理的产生。
4.正确地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对待不足和局限性,并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原因,才会对自己有比较准确的评价,找到较为准确的位置,对考试结果也就有了一定的预见和心理准备,就不致出现考前心理失衡。
要培养和锻炼健全的人格,就要注意处理好和老师、同学及亲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还要注意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宁静、愉悦的心境。良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能使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变化不定的情绪,使人心理失衡,甚至导致心理疾病。要培养和锻炼健全的人格,还要学会用理智去克服各种心理障碍。这是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的最佳方式。
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有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定的自信心和灵活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除此之外,考生还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纪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