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成瘾是上网的人们很长时间、非常习惯性地沉迷到网络世界中,对互联网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依赖心理,直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不能自我解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状态。
尤其是学生,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是一个不断碰撞而又不断调试的过程,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1 我国中学生健康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会的快速转型,却带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解决这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2.1 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
所谓自我差异一般指自我各成分的不统一,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指出,自我差异包括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两个类型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己的特长、能力、和社会接受性等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个体对于自身各方面的认识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中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导致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在心理上造成困扰,进而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2.2 认知差异与心理健康
中学生的成长阶段正处于我国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高度发达,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感悟都与父母或老师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他们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一定的不稳定性,在面临问题时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而目前高考压力的存在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家庭或学校把注意力都放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导致了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成绩代表一切的观念在家长或老师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刚刚接触社会的中学生,对于一切事物都有着新鲜感,他们追求新奇、刺激,对社会的认识是多元的。这就造成了中学生与老师或家长认知的差异。产生认知差异是客观的,它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只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这种差异是不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但是一些中学生与父母、老师以及同学都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更加突出,很多中学生普遍为此感到压抑、苦闷。由于求助无门,只好自己默默地忍受,加重了自身的心理负荷。
3 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3.1 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降低自我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引导他们客观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卑与自负,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同时,还要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
3.2 加强沟通,避免由认知差异而导致心理问题
在学校老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会、认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起学生的自信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断地去进行自我完善,从根本上消除猜疑和狭隘等不良的心理。同时,要加强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培训,指导家长学会聆听、欣赏、激励、宽容、尊重和信任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总而言之, 中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中学生不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求我们要寻求更加有效的办法,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想了解更多戒瘾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jnydjyzx”,有戒瘾问题也可拨打济南远大戒瘾中心免费咨询服务热线:400-1676-120了解详情!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