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美国心理学家证明爱情专家: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起不了多大作用?

2021-09-20 03:56:51青少年心理164

叁川玲

(文章已获转载授权)

你是不是认为:如果父母对小孩诚实、友善、体贴,他们的小孩同样也会诚实、友善和体贴?

你是不是认为:如果父母对小孩要求严格,给小孩制定很多的规矩,他们的小孩就可能少去闯祸?

你是不是认为:如果父母没有为小孩提供壹个完整的家,他们的小孩在成年之后,多半也过得不好?

你是不是认为:如果父母对小孩过于严厉苛刻,他们的小孩就会变得攻击性或焦虑,或者又攻击又焦虑?

你是不是认为:如果父母与小孩交谈、倾听小孩的心声,为小孩读书,他们的小孩就会变得聪明活泼,在学校表现好?

你是不是认为:如果父母对小孩充满爱心和关注,他们的小孩就会对家长产生安全感和亲近感,就会成为自信友善的小孩?

…………

总之,你是不是认为:

父母是小孩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小孩最好的学校;这个世界上,最关心小孩的就是父母,最了解小孩的也是父母;父母是小孩最好的榜样,小孩受到父母的影响最大;只要父母重视教育小孩,小孩就会学习和成长的很好?!

我知道,你会对以上的这些话语中出现的那么多的“问号”心生疑惑,甚至是反感。你会自然地反问壹句:“难道不是吗?”

的确,如果有壹个人告诉你,“其实,父母对小孩的成长起不了多大作用”。

我想,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嗤之以鼻,甚至感到愤怒:这几乎是在毁灭“父母”这个天下最辛劳最用心的角色,难道我们辛辛苦苦地为小孩付出,竟然是无用的?这简直是绝顶荒谬,壹派胡言!

是的,现在,真的有壹个人这么说了。

在美国,有壹位78岁的老太太——朱迪斯·哈里斯(judithrichharris)把上面的这些父母自己的“认为”,叫做“教养假设”(thenurtureassumption)。为了充分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她专门写了壹本书,来告诉你,那些教养假设都是错的!

这本书的中文名叫《教养的迷思》,这本400多页的厚书的中心思想,就是:

科学地证明

家长对小孩的成长起不了多大作用!

你跟我壹样,很难相信自己的眼睛吧,小孩将来长成什么样的人,跟家长基本没有关系???没有关系???

不仅如此,这本胆大包天的书,还会告诉你:

独生子与有兄弟姐妹的小孩没有太大的差别,上幼儿园的小孩与在家由父母照看的小孩没有太大的差别,有两位同性家长的小孩与有两位异性家长的小孩没有太大的差别,儿女的饮食习惯跟父母并没有什么关系……

如你所料,这本书刚壹出版,就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新闻周刊》的封面,赫然出现了“家长重要吗?”这个大标题。《纽约客》刊登了大篇评论……壹时间,美国几乎所有的报纸和杂志上都刊登了对这本书的意见,甚至,《乡村遗产》,壹个支持马、骡、牛养殖的双月刊也加入了对这本书的争论。

这本书因为招致的批评太多,还被要求召回,并且还真的召回了。

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这本书本身就是哗众取宠的浅薄之作呢?是不是就意味着父母影响小孩的观点战胜了呢?

咱们先别着急,看看事情的发展。

就在这本书被父母所批评,并引起全美国教育界大讨论的时候,有两位重量级人物站出来为哈里斯说话。这两位重量级人物,都是盛名壹时的各领域男神。

在这些学术界、科研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的肯定之下,父母们暂时把“感性的冲动”放了壹放,开始理性地看待这个结论。

第壹、这并不是壹个老太太宅在家里闲得无聊拍脑袋想出来的。

朱迪斯·哈里斯曾就读于亚利桑那大学与布兰戴斯大学,以优异学士毕业。1961年,取得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并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师事知名的认知心理学大师乔治·a·米勒。

但由于其研究方向挑战了主流心理学理论,遭到了导师的退学。其后,哈里斯壹直从事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以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1995年茱蒂·哈里斯由于在心理学领域内突出的贡献,获得了优秀心理学作家之乔治·a·米勒奖——正是当初断言,“茱蒂·哈里斯在心理学领域不可能有成就……”的导师的名字所命名的奖项。

第贰、它本身来自于哈里斯严肃认真地研究而写成的壹篇学术论文。

上个世纪80年代,她就撰写了两本关于孩童和婴儿的教科书。因为要编写教材,她看了接近750篇关于儿童发展的学术论文。学术研究讲究精深,研究者们都只关心自己那个很窄领域的论文,很少有人这么广度地去看。

哈里斯看的这些论文都是基于实验的:

比如把大猩猩宝宝跟人类宝宝放在壹起养,家长会对大猩猩宝宝发生什么影响?(结果发现对猩猩没有啥影响,倒是科学家自己的小孩被给带得很像大猩猩)

比如,同卵的双胞胎,被不同家庭收养,会出现什么结果(惊人地相似!)

这些论文有些互相印证,有些却互相拆台。

还有壹些是基于社会调查的统计数据:

比如,美国移民家庭的小孩,都会讲壹口顺溜的英语,而将父母的母语磕磕巴巴甚至不会讲。这说明小孩显然不是从父母那里学语言的。

又比如,父母都是聋哑人的小孩,说话丝毫不比正常父母的小孩差,这也说明,小孩不是跟父母学习语言的。

还比如英国贵族的小孩,很小就被送去寄宿学校,跟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少,等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却跟自己那位在上流社会绅士风度十足、承担社会责任的父亲极为相似。

哈里斯花了很长时间来判断,哪些实验得出的数据,是被扭曲解读了;哪些实验,在设计的时候,就注定证明不了任何东西(这部分内容对于我这样的文科生看得特别烧脑)。

哈里斯做完这些工作,整个人都不好了。她发现她编的教材,得出的结论,刚好跟她分析完这些论文,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

1994年,她自己的研究论点在过去几年的研究当中逐渐成型,也就是确认主张同伴的影响力高过父母的教养影响力。

1995年,她正式以《教养的迷思》这篇论文投稿美国心理发展协会《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review),这是心理学界最权威、退稿率最高(85%)的心理刊物。

在论文中,她清楚指出,现有孩童心理学的发展,许多是依据“亲子教养非常重要”的预设立场所奠定的,而缺乏了更深入的“预设验证”。事实上不少实验内容证明此预设有失偏颇,并指出了同伴影响力高过亲子教养的证据。

1998年,哈里斯将论文发展成壹本详明来龙去脉的厚书,沿用原先的标题出版。该书荣获了《纽约时报》年度选书,获得心理学大师史迪芬·平克赞扬“我预测本书会是心理学史上的转折点”。

哈里斯希望家长不要过度紧张,因为许多心理学实验证明家长可能不是儿童人格发展最终的关键。

于是,作为壹个被主流学术界抛弃的民间作者(相当于我们最近老说的“民科”)她写了这本否定上百年家庭教育观念、学术上逻辑极其严密的著作,发表在最权威的学术期刊,还得了学术大奖,还霸占了所有媒体的版面,书被印了几百万册,版权卖到了20多个国家。下面是各语种版本。

童书妈妈读书会:家庭教育的讨论永不止歇

我是壹次偶然的机会得到这本书的,看完叁分之壹,我立刻决定把这作为童书妈妈读书会的阅读书目。

这本书的阅读时间是春节期间,很多读书会成员表示他们壹边拜年壹边抢红包,壹边在读这本书。

读书会的现场,更是激烈得……甚至有壹位工程师用控制模型来告诉我们,小孩作为壹个受控对象,是如何被“教养”出来的。

注1:执行机构—小孩,期望目标—成功小孩行为,y(t)输出—小孩的输出,r(t)输入—小孩的输入,e(t)输入与输出间的差异;注2:pid_控制器—小孩的内部处理,p放大—小孩与同辈关系,i积分—环境,d微分—小孩与父母关系、小孩与老师关系

读书会成员曹莹,她梳理了这本书的学术逻辑,认可其学术完善,但有若干问题值得根据中国国情来商榷。后来我们才知道,曹莹是著名脑科学家魏坤琳(就是《最强大脑》的那个dr魏)的同事。

本人,也就是叁川玲,看完此书后,开始大谈移民文化、北漂文化和圈子文化、童书妈妈读书会。对于我来说,为小孩和家长提供壹个精神发育的空间,比父母是不是买学位房更加重要。

曹弘,每次读书会从大连打飞的来参加读书会,她认为读书会,尤其是《教育的迷思》这壹次,比她上的学费几十万的北大mba更有价值。她梳理了哈里斯的所有作品和评价,看,她的ppt超级洋气。

裴小爽非常认真地做了壹个与哈里斯的对话,以此来给大家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大家对这么专业的艺术表现手法震惊了。

当然,我们并没有得出所谓的壹致的结论——教育本身就不应该有什么绝对的结论,其讨论本身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和思考。

也就是说,到底家长对小孩的教育有多少作用,或者说,我们作为父母,可以在小孩的成长中做些什么,这才是我们所关注的,所重视的。

《教养的迷思》给了我们的壹个严谨而全局观的角度,去思考壹个人,究竟是如何成为今天的这个人的,是什么样的因素构成了壹个人的成长。

当然,你会觉得这本书不太实用,因为没有教你小孩今天被男同学打了你该怎么办,也没有教你究竟如何能够让小孩不要光看漫画书,还看点其他高大上的书籍,更没有分析北京海淀区抢学位十年计划……

但是,考虑到小孩降临之后,你为了让小孩不输在起跑线上,耗巨资去购买学位房,为了小孩读个好学校而请客送礼陪笑;考虑到那些专家吓唬你,尽管你晚上八点才回到家,累成壹条狗,但你胆敢不给小孩读绘本,好言好语,就会给小孩留下终身心理阴影……诸如此类让你从物质到精神上都成为“教育奴隶”的时候。

看壹看这本书,对于你思考你小孩,你本人的人生大方向是有用的。

对于那些就是觉得不太对,但不知道哪里不对的鸡汤文,你也终于明白了不对的理由。

这本书最大的愿望,是希望父母读了这本书之后,会觉得抚养小孩这件事情容易壹些,家长的压力小壹点,可惜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家长们仍然沿用传统文化那种令人忧心的教养方式。连哈里斯自己的女儿也不相信她。

诚心诚意推荐这本并不好读,颇受争议,引人思考的《教养的迷思》;如果你打算驳倒它,请不要说壹句”放屁“”胡扯“就跑了,我希望你准备好充足的学术弹药、严密的逻辑推理再过来。

本文观点只代表原作者观点,与壹心理无关。

TAG标签: 念佛治好抑郁症 家庭暴力心理 梦幻孩子叛逆值 
再来一篇
上一篇:你要不要换一份温州90后工作?答案其实很简单 下一篇:村上春树:女人不是有事想发火才发火,而是有时想发火成才加油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