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一个学期的学习,完成了阶段考试,学习成绩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考好的,喜笑颜开,整个假期心情都很愉悦;考不好的,心头笼罩着阴云。我们经常听到:分,分,分,老师的奖金,学生的命根。似乎一个孩子的优秀与否,都是分数说了算。某种程度上,分数表明了孩子是不是聪明、努力;是不是让老师骄傲欣慰;是不是让家长自豪、荣耀;是不是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途。
作为家长,有没有真正地贴近孩子的内心,去感受他(她)成长中的困惑和内心的风暴?最近一段时间,利方心事平台上,孩子求助的帖子特别的多。学习成绩下降、排名落后,心理受挫,苦闷、失落,出现睡眠不好、食欲差,甚至有些孩子想要自杀。还有一些孩子求助,因为学习成绩提不上去,越来越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孩子将兴趣转向网络游戏,有些孩子身体出现各种强迫症状导致无法正常上课而休学。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中国当代的孩子,压力确实很大。而独生子女承载着整个家庭的期望,来不得半点闪失。这也是我起心动念想要和家长分享这个话题的动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考试成绩就是一个心理测验量表,是一种最高行为能力检验。就是要求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尽可能的做出最好的回答。这个过程,测查的是孩子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的意志品质等等。所以说,从客观的角度,分数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区分指标。可以由此发现孩子的兴趣、优势和特点,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在升学、选择专业、报考学校方面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形成了学校考核看分数,社会评价看分数,家长和孩子都很在乎分数的现象。
但其实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他自身独特的优势和长处,“一考论终身”“分数决定论”也有违科学。有些孩子在学校成绩平平,但是到社会上却能游刃有余,反而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有些孩子学校成绩很优异,但社会适应能力很差,成了学习的机器。所以,我们要理性客观的看待成绩。让成绩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个参照体系,成为引领孩子成长发展的一个标尺。也就是说,让成绩为我们家长所用,通过成绩发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及时地做出调整和改善才是关键。
我的女儿,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回来跟我说:“妈妈,我们班的某某说,这回可惨了,回去肯定是一顿皮带炖肉。”刚开始我没有听懂意思,后来明白就是简单粗暴的打骂。这样的对待方式是最极端也是最不可取的,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和阴影。还有一些家长对待成绩的态度是,考得好就笑逐颜开宠爱有加,考得不好就风云突变冰刀雪剑,这样让孩子觉得分数比自己更重要,父母爱的是分数而不是他自己,由此影响了亲子关系。
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对待孩子的分数才算科学合理呢?首先,我们要全面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智商,对孩子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同类孩子中,他是出类拨萃还是资质平平还是学习困难?不管是哪一种孩子,教育的任务就是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生产线的一模一样的产品。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都要全然接纳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孩子最终都会有自己的成长发展之路。家长的鼓励、认可和源源不断的爱,会让孩子拥有自信,更加努力。第二,把成绩和孩子分开。成绩不好不要全盘否定孩子。要透过成绩看到问题的根源。是孩子努力不够?还是学习有困难?或者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比如青春期的孩子自我关注、自我中心,甚至是懵懵懂懂的性冲动带给孩子烦恼所导致的“分心”、“分神”等等。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孩子都想要做卓尔不凡的自己,我们要看到孩子内在的动力,而不要简单粗暴的打压,让孩子彻底放弃。
我的孩子上初二,初一的时候,成绩总是起起伏伏。因为中学的孩子正好是本我与超我冲突很厉害的时候,趋乐避苦是很正常的心理特点。学习本来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需要意志力的持久参与。成绩稍微有点起色,就会沾沾自喜,得意洋洋;看到成绩下跌就着急上火奋起直追。这就孩子内在自我监控的能力还没有建立的很好,还需要家长适当地给予引导。成绩在可控范围内的起伏是正常的,但是起伏太大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切不可错过良好的教育时机,拉下的功课太多,欠下的账太多,到了一定的程度,孩子灰心丧气就有可能会放弃。
在心理学上面,这叫习得性无助。我咨询过一个孩子,中考成绩还不错,就是到了高中以后,离家远了,生活问题、人际问题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有一节课没有听懂,也没有去问老师和同学,结果越来越听不懂,后来干脆就选择放弃,上课直接睡觉了。看看身边的学霸,内心非常焦虑但却无能为力,到最后心理失衡,觉得学习好的同学都是变态。那家长如何监控呢?
首先,是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和孩子能够同频共振;
第二,要让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为自己学习,而不是为家长学习;
第三,孩子能够认识到父母在他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向父母求助,当然,这一点也是建立在相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我的做法是,给孩子单独建立一个成绩一览表,让她只和自己比较,看到自己的成绩变化。孩子知道家长对自己的预期,就会逐步的内化自我监控的能力。看到她的进步,我会及时的赞赏;看到下滑,我会问清楚原因给她鼓励。当然,方法很多,家长也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方法,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