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沟通表达内容页

第十名现象启示:考试成绩最好的孩子不一定是最优秀的

2022-07-04 14:21:46沟通表达256

  这几天,随着高考分数的公布,大家把目光都盯在了考生们的成绩上,那些考出高分、排名靠前的孩子成了无数人羡慕的对象。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名列前茅,学有所成。孩子成绩好了,似乎将来就能有一个好前程。孩子考得不理想,好像前途就会黯淡许多。

  但是,第十名现象则打破了这个固有的观念。杭州有一位小学老师,从教近20年,曾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了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

  也就是说,第十名前后直至二十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学校的排名往往只是单纯地根据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分数为标准,分数高的学生就是优等生。但是,实际情况是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只是在记忆、演算、推理等方面占有优势,而这些能力未必就能直接与成功挂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只凭在考试中能够拿到好分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其他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可见,想要取得成功,光会考试是不行的。

  二是十名左右的孩子在学校里会占有一些优势。老师在教学时通常比较关注排名特别靠前和特别靠后的一些孩子,会在有意无意间多给这些孩子一些帮助。而排名中间的孩子容易被老师忽视,他们在学习方面更多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因而独立学习的能力较强,潜力也更大。他们有着学习的动力,但是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心态相对平和。

  相对而言,那些排在最前面的同学,他们经常处在老师和家长的重点关注之下,内心的压力会大一些。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名次,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从而就没有心思和时间用在业余爱好、社交等方面。而那些成绩比较落后的孩子,经常在学习方面遭受打击,慢慢就丧失了信心,学习的动力不足,后来居上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三是排名中间的孩子本身有一定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他们一旦发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做出了某种改变,更容易突破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根据观察发现,十名左右的孩子很少有书呆子类型。他们对学习比较认真,能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同时他们兴趣广泛,课后会花不少时间用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这恰恰可以让他们的各项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有一些孩子在初中阶段并没有花很多精力在学习上,进入高中之后,一旦他们下定决心学习,就会拼搏一番,从而在高考中一鸣惊人。这很像一场马拉松比赛,那些学霸在发令枪一响的一刹那就冲出了好远,把大部队落在了后面,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需要在全程付出努力。而那些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和学霸有一定差距,但不是特别大,在冲刺阶段,他们如果能奋力冲击一把,极有可能赶上甚至超越那些学霸。

  第十名现象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学习成绩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不能简单地把学习成绩好和优秀画等号。进入学校之后,每个学生都应该好好学习,争取考出好成绩。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固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若是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也不要过于担心和焦虑。要学会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不要让孩子因为学习成绩而看低自己或者对自己失去信心。

  其次,培养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时的得失算不了什么,要帮助孩子做好长远规划。尤其是当家长和孩子都付出了很多努力,而孩子的学习成绩进步不明显时,我们很容易因此产生负面情绪和消极心理。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也许孩子的潜力还没开发出来,也许孩子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要能坚持下去,只要心存希望,说不定就会有奇迹发生。

  最后,培养孩子是一个技术活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孩子如果是学霸,我们要引导孩子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自己的优势。孩子如果成绩比较差,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孩子如果是中等生,我们要引导孩子,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潜力。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孩子的情况在变,我们的方法也要跟着改变。

  但是,无论是什么时候,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是辅助者。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不能只看成绩,不能只看眼下,更不能代替孩子。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TAG标签: 第十名现象 
再来一篇
上一篇:父亲为制止孩子哭闹,掌掴致其死亡,打骂孩子的后果有多可怕? 下一篇:从成绩倒数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什么让他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