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不少江西南昌豫章书院的报道,越看越生气,越看越惋惜。
和当年的杨永信壹样,豫章书院打着“国学教育”、“心理辅导”的旗号,对学生进行各种体罚,以虐待小孩的方式,“纠正”其所谓的“不良行为”。
以下来自媒体的报道:
“萱萱(化名)告诉记者,她被带到豫章书院,后来被关进小黑屋。为了防止学生自残等意外情况发生,女生要当着“老师”们的面脱掉内衣……
另壹名学生姗姗(化名)回忆,她也被关到壹间小黑屋,里面是又脏又臭的被子和壹个沾满食物残留的碗……在小黑屋的那段日子,另壹个小姑娘彤彤(化名)也被送进来,两个女孩哭闹过,甚至吞过牙膏,但都没有换来自由。
戒尺和鞭子是书院里的小孩们最深刻的记忆。萱萱描述,书院里的戒尺是大号的钢尺,即便是力气小的老师来打,也会很痛。男教官之间还互相比较谁的力气比较大。鞭子则是钢筋做的,细细的,比较重,外面看上去有壹层玻璃,壹不小心就会被打到腰部。”
这是帮小孩呢,还是毁小孩呢?!
这样的“国学教育”让人咋舌,这种“心理辅导”不仅帮不了小孩,还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发生这样的事情,书院肯定是主要责任人,可父母们也有责任。为什么把小孩送到这样的地方来?为什么放心把小孩交给壹群陌生人呢?
我这样说,绝不是想指责父母,而是感觉到深深的惋惜。
做家庭治疗这几年,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家庭,面对家庭冲突,我常常会感觉到这样的惋惜、无奈和苦恼。
小孩长大了,不听父母管教,谁说也不听,情绪无法控制,常常大喊大叫;有的小孩休学在家,不跟大人说话,天天把自己关在屋里;还有的小孩花钱如流水,交个男朋友,就跟人家跑了。
看到小孩这样,父母最揪心了,这比任何事情对父母的打击都大。哪有父母不爱小孩,他们非常迫切地想要帮助小孩,可是,又常常觉得无能为力。往往是,病急了乱投医,才会相信杨永信和豫章书院这样的机构。
那么,发现小孩有问题,不太“正常”,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前几天做咨询,碰到壹位妈妈,她告诉我,别人怀疑她小孩有阿斯伯格(孤独症),她上网搜了搜,觉得很多症状非常符合,壹下子就崩溃了,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壹想起来就哭,觉得小孩很可怜,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了。
我问她,你带小孩去医院确诊了吗?她说,没有。
我问,对阿斯伯格,你了解多少呢?她说,完全不了解。
我又问,既然完全不了解,你为什么这么恐慌呢?
她愣住了,说,从电视上,看到过壹些患孤独症的小孩,觉得这个病很严重。
和这位妈妈壹样,我们对心理疾病的很多认识都来自电视剧、电影、小说这样的艺术作品,或者听别人说的。
这样的认识是有严重偏差的!
咱们拿抑郁症来打个比方:
同样是抑郁症,有轻度、中度、重度的程度上的区别;
也有症状上的区别,有的人失眠,有的人嗜睡,有的人对事情缺乏兴趣,有的人性功能受损,还有的人有幻听和妄想;
原因呢,也千差万别,有的人有遗传基因,有的人因为创伤事件(比如失恋),有的人是环境影响……
所以,你看,即使同样患抑郁症,也不能随便往自己头上套壹个模式。
更何况,身体和心理的壹些其他疾病,也可能使人抑郁。所以,即使你抑郁了,也不壹定是抑郁症。
关于“网瘾”、“早恋”、情绪冲突,这样的争议就更多了。
大部分专家都认为,所谓“网瘾”、“早恋”根本就不是“病”,而是家长养育方式、沟通方式的问题。
所以,发现小孩“不正常”,不要随便给小孩戴上某种心理疾病的帽子。
中国的文化比较含蓄,家丑不可外扬,很多家庭壹直有冲突,但是,壹直都不会向外界求助,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很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小问题常常会变成大问题。
壹位伍十岁左右的妈妈,向我咨询,如何帮助她的儿子复学。儿子21岁,大学壹年级休学壹年。在此之前,他曾经休学过两次,壹次是初中,壹次是高中。
我问,小孩第壹次休学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
她说,青春期小孩非常叛逆,父母管不了他,只能由着他。
我听了,感觉非常惋惜,父母管不了,为什么不能早壹点向外界求助呢?
这样的事情在咨询中屡见不鲜。
俗话说,叁岁看小柒岁看老。小孩越小,家庭对小孩的影响越大,父母可以影响到小孩的也就越多。等到小孩青春期壹过,形成了壹套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这个时候,父母再想改变和影响小孩就难上加难了。
来豫章书院的这些小孩,他们和父母有冲突都不会是壹天两天了,也绝不会是壹下子成了现在的样子,这是壹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如果在小孩有情绪问题的时候,及时调整,小孩不会发展到情绪失控,作出伤人伤己的事。家庭冲突也不会演变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前壹段,老家壹个同学的姐姐的朋友找我(这关系拐了多少弯),说儿子休学了,让我跟小孩聊聊。
我问,他休学多久了?
小孩妈妈说,两天。
我当时就笑了。
真的要为这位妈妈点赞!
小孩出现问题后,她第壹时间和小孩、学校老师沟通。效果不理想,她又第壹时间通过各种关系,拐了十八道弯,找到了咨询师。
要知道,她生活在壹个小城镇,信息和资源都非常有限。
送小孩去豫章书院,有的家长是“在网上搜到豫章书院后,看到有心理辅导”,有的是“为了让儿子戒除网瘾,学习国学,生活规律壹些”,但不曾想遭遇戒尺和鞭子,如今后悔当初。
父母想帮助小孩,急迫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关键还得选对路!
想要选对路,就得多了解信息,不能偏听偏信。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在网上可以搜索到各种信息,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虚假的。很多不负责任的“医院”和机构,借着大家对心理健康普遍不太了解,打概念,打虚假广告,骗取钱财。父母只有多看多听,才可能有能力分辨。
很多父母可能没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建议你把小孩带到正规医院做个检查和确诊。
不要在百度搜索医院,也不要听信小广告。
如果当地有精神专科医院最好,如果没有,可以去普通的综合医院。
小孩有没有心理问题,医生最有发言权。如果小孩有问题,医生会有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果小孩没有问题,医生也会明确告诉你的。
小孩的很多问题,往往来自家庭关系和教养方式,这与父母有密切关系。
今年初,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壹部纪录片——《镜子》,建议父母们都看看。
这个纪录片跟踪了壹群“问题”小孩,他们和家庭都有严重的冲突,家长无可奈何。
真实的镜头构建了壹个了解小孩内心的通道,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父母的言行如何影响了小孩,他们又如何演变成了现在不可收拾的局面。
纪录片里,在家庭治疗师的引导下,这些家庭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改善。
但是,很可惜,在最后的字幕里,显示这些家庭没过多久又恢复了以前的冲突。
有人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咨询和干预没有效果吗?
不,不是没有效果,而是没有坚持。
无论是小孩的问题,还是家庭冲突,往往都不是A导致B这么简单,而是多个因素,多种情景,长时间,壹点壹点,累积而成的。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消解这些冲突,重新建立壹个新模式,需要父母和小孩共同努力,壹点点梳理,壹次次反复,这是壹个不断前进,又不断重来的过程,往往需要多次咨询,需要很长时间。
在咨询中,我遇到过很多父母,他们壹看到问题又回来了,就泄气了,觉得咨询不管用。
事实上,不是咨询不管用,而是坚持咨询才会管用。
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心理健康,为人父母,更要如此。
只有对小孩的心理问题,多重视,多了解,多沟通,小孩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