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孩子迷恋手机的原因是什么

2021-08-31 14:36:08青少年心理172

孩子迷恋手机在现代家庭中比较常见,过多接触手机及游戏,对儿童身心有一定影响。要想让孩子减少使用手机,优胜教育的老师建议首先要弄清楚孩子迷恋手机的原因是什么,才能正确有效地去引导孩子。

我们先来根据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对照:

1、爸爸妈妈的手机是否每天放在固定的位置?

2、孩子要手机的时候家长是同意、默许、讨价还价后同意还是坚决不同意?

3、孩子一般在哪些时间段会想到拿手机?作业后/晚饭后/睡觉前/无聊时?

4、父母有没有用奖励玩游戏的方式来要求孩子尽快完成作业/要求他考试过关?

5、孩子一般用手机做什么?打游戏/玩各种应用/随意点着看?

6、如果没有提示和制止的话一般玩多长时间肯放下手机?

7、平时在家里,家人有没有看手机的习惯,或者玩游戏的习惯?

8、家人是否经常各做各的事,很少陪伴孩子玩乐?

孩子迷恋手机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再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原因一: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陪伴。

这种陪伴并不是时间上的问题,而是家长如何满足孩子心灵需求。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因为缺少儿伴,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一个人玩,如果家长忽视了陪伴孩子玩乐、分享快乐与烦恼,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灵上产生孤独感。从他们口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好无聊!”“没人陪我玩!”于是他们需要通过借助其他事物来获得心灵补偿。零食、电视、网络便成了他们最好的陪伴者。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应该毫不吝啬地关爱自己的孩子,利用业余时间多和孩子交心,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了解他的所需所求。多倾听孩子心声、多疏导孩子情绪,亲子沟通不求时长但求有效。

原因二:家长为了省心,让孩子玩手机。

有的家长在忙手上的活儿,没空搭理孩子,就把手机塞给孩子,让他自己玩,家长自己就可以安心做自己要做的事。这样的做法不但助长了孩子玩手机成瘾,还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因为要忙所以才给我手机玩,那下次他们再忙我就有理由要手机玩了。这样的做法不是爱,而是害,要不得。

家长如果要做事,没有时间陪孩子,在孩子央求陪伴的时候,就应该和他说明情况,并告诉他可以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亦或者来做小帮手。从而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体贴他人。这也是一种相互陪伴的需求。

原因三:孩子提出要手机时,家长没有正确回应。

给还是不给,决定权完全在于家长,如果考虑周全就应该坚决行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让孩子使用手机,什么样的情况下坚决不能给,这一点必须慎重。假如为了激励孩子按时做完作业或者完成大人交给的任务而给孩子玩手机,也应该事先商议决定,避免孩子为了达到玩手机的任务而行动。最好别用玩手机游戏来奖励孩子写好作业。

原因四:孩子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玩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个成年人都很难自控,何况一个孩子,当他们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家长喊停止,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很多时候你越催促他就越着急,一着急就玩不好,或者越着急就越想多玩一秒钟。

所以停止你的催促,用亲子约定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控制时间,增强时间观念。比如家长可以这样问:你决定玩多长时间,10分钟还是15分钟?

一般孩子都会选择15分钟,那么你可以补充一句:“如果你能在计划的时间内结束游戏,我决定多加你一分钟,你觉得如何?”

最后不忘加一句“妈妈相信你能做到”。当孩子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内离开手机,那么家长就一定要兑现承诺,如果他没有做到,也不必凶神恶煞,直接说:“时间到,手机放回去。”

如果孩子央求说再玩一会儿,你也应该坚决,并明确能够守约才可以获得加一分钟。在这里,建议家长教会孩子看时间,比如在手机上看,在闹钟上看,学习用时间约束法来调整自己的行动。

原因五:缺乏有秩序的作息安排。

孩子在放学后到上床睡觉这段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加上家庭成员各做各的事,很容易产生某个时间段无事可做,此时孩子便会容易想到看电视、吃零食或者玩游戏。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家庭成员来个作息表。每个环节动静交替,紧凑进行,学习玩乐休息都不误。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作息表不只是针对孩子本人的,而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严格按照要求去做的,在相互提醒、督促、评价之后,增强每个人的时间观念,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这样一来孩子也不会总想着玩手机。

原因六:父母在家频繁使用手机。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你做什么他就学什么,这就是身传言教。如果你经常在家里打电话、发短信、玩微信,或者打游戏、看电影,那么多半孩子也会对手机产生兴趣并希望从手机中获得满足。

因此,规劝低头一族的家长朋友,一定记得不要在孩子面前拼命地玩弄手机。如果可能的话请放下手机,多看看书,和爱人谈谈心,和孩子下下棋聊聊天,或是一家人出门散散步,这些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促进家庭幸福。

在这里要忠告家长的是,一味的用暴力制止孩子不当的行为,看似能解决当下问题,实际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它必定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严重的会导致孩子产生胆小怯弱、反抗、说谎等不良心理。所以,帮助孩子进步,绝不能用武力,而要用你的爱心、耐心和教育智慧。

TAG标签: 心里抑郁的症状 犯罪心理学第十一季 学习心理与辅导 心理罪雷米第七个读者 防早恋句子 
再来一篇
上一篇:心理专家在线咨询:正确认识你的坏习惯 下一篇: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祝我的两个爸爸父亲节快乐”-Gayfathers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