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两条引起公愤的新闻,都发生在高铁上。
第壹条,是关于壹位带小孩的太太,她因为先生还没来得及上车,而强行挡住车厢关门,造成列车晚点。
第贰条,是关于壹些没买到坐票的乘客,他们上了高铁后,发现车厢里坐满了刚从军校毕业的学员,于是以冷言冷语向他们施压,直到他们让座。
我想这些让人皱眉的行为,骨子里都和“理当之心”[entitlement]有关。
Y小姐在美国念书,假期回国探亲时,朋友Z小姐总会请她捎壹些化妆品和品牌衣服等等。
如果她答应得稍有迟疑,Z小姐会安抚她说:“你放心啦,我回头就把钱转给你,壹分钱都不让你亏。”
这些东西Y小姐带起来其实很不方便,但她碍不过面子,总硬着头皮挤出时间去帮Z小姐买货,然后大包小包往回带。
后来Y小姐从另壹位朋友那儿得知,原来Z小姐对她很有意见,觉得她帮朋友带点儿小东西,居然还真好意思收钱,更说不定她买的时候用了折扣,专在背后赚熟人的钱。
朋友的公众号有次以送书的方式答谢粉丝,结果个别粉丝收到书后,专门留言抱怨快递时间太长,说以后该用顺丰才算对粉丝有诚意。
朋友本来热乎乎地想和粉丝联络,结果却被嫌弃,忍不住觉得莫名失落。
对于充满理当之心的人,你的给予和付出要么不够,要么不值钱,总之不值得被感激。
如果壹个人的成长环境始终以ta为绝对中心和主导,那么ta会认为自己的诉求高于他人的诉求,并不奇怪。
Anna圣诞礼物想要壹个iPad。其实Anna的爸爸刚被裁员,家里经济状况挺紧张。
但爸爸妈妈很宠爱Anna,生怕家里的变故会影响到她,照常想方设法满足她。
圣诞节时,Anna的礼物里果然有壹个小号、小存量的iPad。
Anna却很不开心,因为好些同学的iPad都是大号、大存量的,她觉得父母没有兑现诺言,真没用。
来自父母的反馈,会帮助子女建立人际界限的雏形。
小孩可以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但父母也要能当好国王和王后,而不是谦卑的臣仆。
对家人懂得感恩的小孩,对外人也会少壹些理当之心。
对待充满理当之心的人,“以德服人”的操作是行不通的。
因为你的退让、忍耐、包容,只会迎合和强化他们既有的“天下我最大”的认知模式。
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在与他们的应对中保持稳定的界限。
既没必要讲道理,也没必要苦苦争论,更没必要请求对方的谅解;对于他人抱着理当之心提出的越界诉求,平和、坚定地拒绝便好。
比如总被朋友要求带货的Y小姐,可以告诉朋友,自己这次行李太多,没办法帮她带东西,同时推荐几个代购给她,祝她购物愉快。
对很多人来说,说“不”是件很困难的事儿。他们哪怕能在行为上拒绝他人的越界诉求,在情绪上仍很受对方的回应困扰。
Y小姐就总担心:如果我不答应帮朋友带东西,她会不会觉得我小气、自私呢?
事实是,被你挡在合理界限之外的人,多半如你所料,心里很不待见你。
但他人的情绪和认知,既不是你所能控制、左右的事儿,也并不在你的职责范围内。
甚至,哪怕你以满足他人的越界诉求为代价,换得他们暂时的认可,他们对你的负面评价,也不过就停在街转角,会在你偶尔无法满足他们时,朝你扑面而来。
不被所有人喜欢,本来是所有成年人需要接受、释然的事儿。
如果壹个人对你的认可完全取决于你对ta的满足和依从,那么这份认可,本来便不值得你苦心维护。
责任Spencer杨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