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你和北京心理咨询培训孩子之间需要一个“翻译机”

2021-08-27 22:48:50青少年心理110

钟煜

壹天早上,我送游游去上学。在十字路口等灯的时候,游游忽然想起:“我的语文卷子带了没有?”我也不确定,于是赶紧打开书包查看。还好,在里面。

继续走着,游游忽然问我:妈妈,如果我说我忘了带了,你会怎么办?

呃,我认真想了想说:如果真忘了,那也没什么办法。跟老师抱歉,然后下次记得就行了。

游游是那种听老师话而且又比较敏感的小孩,我直觉知道类似这种忘了带作业的事很容易给她压力,所以尽量试图向她传递轻松的感觉。

我说完了,游不吱声。我怕我的“轻松感”没有传递到位,又补充了几句:“忘带东西这事儿吧,都难免。妈妈不是也会忘了带手机带钥匙什么的吗。”

最后壹句,我弯下腰,看着她的眼睛,温柔地说:“没关系的。好吗?”她看着我,点点头。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从她的眼神里我能感觉到,我并没有给到她想要的答案,我的“轻松感”也并未抵达她心里。

她希望听到我说什么呢?这个问题让我颇为苦恼。

这并不是我第壹接受游类似的“测试”。我们还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

“妈妈,我考试要是考了100分你会怎么样?”

“我会挺高兴的。”(作为壹个学过壹点点育儿知识的妈妈,我才不会上当作出欣喜若狂的样子呢。)

“那,我要考了壹分呢?”(看看,我就知道你在这儿等着呢。)

“呃,壹分啊,我会稍微有点郁闷。”(我不装,我要表达真实感受。)

“但是呢,也没关系啊。”(这也不是装,我的确不觉得壹年级小豆包的考试成绩好坏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看着她的眼睛,真诚地说:“没人能每次考试都考得好的。你努力了,认真参加了就行。”

然后我更加真诚地说:“记住啊,不管你考试考了多少分,妈妈都爱你。”

我亲亲她的小脸,结束了这段对话。

但是,心里有些莫名的不踏实。还是那种感觉,她的眼神告诉我:她并没有get到我想表达的点,而我也没有给到她想要的答案。

我想我知道她想要什么。她需要壹个清晰肯定的确认:忘了带东西真没啥了不起的。考试考不好没关系。

我也清晰明确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我感觉,她没听进去。

怎么能让她听进去呢?既然以前的方式没有用,我打算试试别的方法。

没过几天,同样的问题摆在我面前:“妈妈,要是我说我的小黄帽丢了,你会怎么办?”

我跳起来,满脸都是夸张的惊讶:“你说什么?小黄帽丢了?!”

我做抓狂状,张大的嘴半天合不拢,眼睛也瞪大了:“不得了啦!怎么能把小黄帽丢了呢?”

然后我非常严肃地说:“看我怎么教训你!”

我咬牙切齿,双手张开做张牙舞爪状,然后冲她嚷:兔拉西!吧啦叽!叽里呱啦!呜哩哇啦!哇呀呀呀呀!”

(这段儿,壹半是她小时候很喜欢的绘本里描写的壹个不会说话的小孩冲爸爸“说”的话,壹半是她自己发明并且传授给我的“游游语”。我们平常玩游戏的时候常这么胡乱说话。)

她先愣了壹秒钟,然后就笑了。然后跳起来回“骂”我:“吧啦叽!叽里呱啦!叽呱!叽呱!……”

我们笑作壹团。笑累了互相抱着喘气的时候,我心里明白:这回,我想传递的轻松,已经有那么壹点点到她那里了。

之后又有过好几次,她假装丢了书啊,忘了写作业啊,甚至有壹次壹本正经地说:“妈妈,我在学校忘了吃午饭了。”

“啊?没吃午饭啊?那你得饿成什么样儿?”我紧张兮兮地去摸她的肚子:“肚子肯定都瘪成壹张皮了吧。”

“呀!真的瘪了。怎么办?你会低血糖哒!”(我自己有低血糖的毛病,游游对这词儿很熟悉。)

紧张进壹步升级,我捧着她的小脸说:“你可千万不要昏过去啊!”

然后我挠着自己的脑袋肆下张望:“怎么办哪?!我得马上!马上就给你找点吃的!”

游游早就绷不住了,脸上绽开大大的笑容。

故意的恐慌,夸张的紧张,虚张声势的恼怒……我放弃了掰开揉碎的讲道理,反而换来更多笑声,更容易传递出轻松感。

前天,我们买完东西去接游放学。半路上她想喝水,发现找不到书包了。壹阵小慌乱,最后发现书包被和各种购物袋壹起塞后备箱了。长出壹口气之后,她问我:

“妈妈,如果我书包真的忘了带回来怎么办?”

我正要故伎重演,她拉住了我的手:

“别闹啦,妈妈!我跟你说正经的呢。万壹是这样,能有什么办法?”

“哦。那咱们壹起认真想想,能有什么办法?”

她想了壹会儿:“课程表没有了,但是我可以看你手机里存的课表。我还可以拿个袋子,明天早上把要带的书装袋子里带去就行了。”

这是我们俩都非常有成就感的壹天。虽然她没有说,但我知道:

第壹,她开始从内心告诉自己“没关系”,而不再壹味寻求外部的确认;

第贰,自己放松下来后,她就可以用自己的小脑瓜想办法解决问题了。

作为壹个崇尚新育儿理念的父母,我始终尽量给游游宽松的环境,愿意等待她慢慢地成长。在她遭遇挫折和烦恼的时候,我会蹲下来与她交流,会努力共情,接纳她的情绪。

我真心希望她知道并且也的确这样认为:大大小小的挫折是人生常态,我们努力就好,试过就好,无论怎样,妈妈都爱你。

我认为我的做法没有错,但为什么时有挫败感:我感觉我想传递的信息并没有真正达到小孩心里。换句话说:我的话,她没有听懂。

还好,我正在学习用她能听懂的语言——游戏——和她交流。

早年读到游戏力里说“游戏是亲子间双向翻译机”时,颇有些不以为然。之后在屡次尝试跟小孩讲道理却屡次碰壁的时候,才又捡起这句话来。然后发现,换用游戏来跟小孩“说话”,她真的更容易“听得懂”。

坦白讲,“听得懂“背后的道理,我也说不明白。只是模糊觉得,之前虽然我对小孩说的话本身虽然并没有什么错,但表达的方式太单壹、又太成人化,因此沟通的效果并不好。

不管这样,先在表达方式上做些改变吧。

游戏力工作室将他们实践过的游戏收集整理,出版了壹套图画书叫《天天游戏力》,我用几个里面的例子来看看游戏是怎么对小孩“说话”的。

例子壹:你手上拿着壹堆东西,小孩却嚷着让你抱。你想告诉小孩:“妈妈也很想抱你,而且妈妈特别喜欢抱你。只是现在我腾不出手来。”

游戏会怎么说——

妈妈虽然手里拎着大包小袋,仍然爽快地答应:“来,妈妈抱。”然后,抱着小孩往外走,却想起来:小熊忘了!赶快回来抱小熊,结果呢,购物袋忘了。

连天天都笑着提醒妈妈:“妈妈你可真够糊涂的,难道你回家用空气做饭吗?”

最后,天天想了个好主意:“要是妈妈有壹千只手,不就行了。”

例子贰:幼儿园放学,爸爸妈妈去接小孩,很想让小孩知道:“你在幼儿园壹整天,爸爸妈妈看不到你,很想念你啊。”

游戏会怎么说——

爸爸妈妈和天天壹起玩”轮到我抱了“的游戏。路上爸爸壹直迫不及待地问妈妈:“该轮到我抱壹会儿了吧?你都抱了半天了。”可是妈妈却说:“你再等壹会儿,我还没抱够呢。”

于是爸爸用尽各种办法把天天“抢过来”。比如指放壹片树叶在妈妈脖子里,假装有虫。妈妈“上当”了,爸爸终于把小孩抱到怀里:“终于轮到我抱了,壹天都没见到了,真是太想你了!”

例子叁:小孩害怕小虫子,你想告诉他:这虫子壹点也不可怕。

游戏会怎么说——

爸爸变身可怕的蜜蜂,想要找天天。可是这只“蜜蜂”虽然大,但却笨手笨脚,而且眼睛也不好,不是撞到墙上,就是撞到桌子腿上。

再回头重读《游戏力》的时候,我在书的前勒口看到壹行小小的字:

“游戏,是小孩的语言。用他的语言,才能最有效地让小孩知道:我们听懂了他的心声,我们赞赏他的努力,我们相信他能合作。”

嗯,下壹次当我又从女儿的眼神中看到那种不确定,我就会主动提醒自己:你说的话小孩没听懂,换成她的语言再说壹遍吧。

本文来自游戏力(公众号:youxili123)神经科学的成长启示+养育难题的解决方法。工作室出版物:《游戏力》,《游戏力2》,亲子图画书《天天游戏力》。已获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TAG标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李泽钜被绑架后心理 情感与心理 心理罪系列 
再来一篇
上一篇:留守儿童心理[系统脱敏的步骤] 下一篇:[育儿经]单亲妈妈怎样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