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壹心理专栏作者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学营销,但人人都需要掌握营销的思考方式。但很多完全没接触过营销思想的人,通常会认为营销就是忽悠和骗,更为浅薄的认识是把营销等同于销售,认为街边的叫卖就是营销。
记得大学的营销课,前几节老师都是在扫清这些普遍存在错误的观念,因为要真正运用营销的身法去做事,心法得正。
营销这词,不能表明营销本身的含义,它翻译自单词marketing。其实直接看英文的单词,你就能明白营销本身的含义。
market是市场,ing是现在进行时,换句话说就是市场正在进行中,所以,marketing你可以大体理解为让市场运转起来的壹切行为。
翻译成中文叫营销,就感觉怪怪的,因为和传销、销售等词汇混在了壹起,概念容易模糊,尤其是后者带有负面含义,这导致很多人把营销也等同了进去。
如果连概念都定义不清楚,就无法用这个概念进行有效的思考。
今天开始,当提到营销,你头脑中应该出现的图示是marketing,即壹切让市场运转起来的行为。而不是街头巷尾的叫卖,没日没夜的电话销售,坑蒙拐骗的推销技俩。
写这篇文章,不是要谈具体的商业案例,也不谈具体的营销实操方法,而是想说说在大商业环境中,如何将营销思想用于个人的发展和自我提升。
营销思想之壹:你是谁?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有市场的地方就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自然就有营销。大商业环境如此,小场景如学校、医院、学术圈、广场舞圈等也如此。营销就是因竞争而诞生的,所以有竞争的地方,营销都是适用的。
营销思想中,第壹个问题就是:
你是谁?
你就说了,我tm就是我,我还能是谁?这就是营销思想?
那换壹句问法:
在需求方的心智中,你是谁?
谁是需求方?在商品市场上,需求方就是消费者。在劳动力市场,需求方就是企业。就以职场为例,在老板心智中,你是谁?
“你是谁?”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但“在需求方眼中,你是谁?”要回答上,就需要你思考很多问题了。
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
因为人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同时能回忆的组块不超过肆个,当人们产生了需求,自然要进行记忆检索搜寻相关的解决方案。
所以,在需求方的心智中,只有他们记住了你是谁,才能在需求产生时想起你,这有嘛用?说直接点,在职场上就是机会,市场上就是商机,你的供给满足对方需求当然就能赚钱啦,这够直白吧。
这壹切的前提,就是在对方产生需求时能想起你,于是“在需求方的心智中,你是谁?”这个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但这里要注意了,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漏掉了重点——在需求方的心智中,而不是在自己的心智中。
以职场为例,壹些应届生面试时,会在简历上填满自己在大学做过的所有事,附上所有获得的证书,证明自己什么技能都会,什么都能做。于你自己来说,这确实能说明你是谁。但在企业方心智中,这就麻烦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把你放在哪个岗位上,所以这个时候他们都会问,你想要做什么岗位?然后他们再根据你的回答和你的简历对照,分析你是否适合这个岗位。
很多时候,你的简历被拒并不是因为你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企业的需求是a,而你会bcde。但是同样的简历可能会被另外壹家公司接受,因为他们这个岗位连人都还没有。
所以,这里首先就要定义清楚,在需求方心智中你是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给自己打标签,这样才方便被记住。但仅做到这壹点还不够,因为——
被人记住了,未必会被人需要。
于是,这就要回答第贰个问题了。
营销思想之贰:有何不同?
市场上的竞争无论是充分还是不充分,你的竞争对手很多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你的竞争对手也不笨,他看你做得好就会模仿你,你用壹个标签被人记住了,如果这是个很通用的标签,那么其他竞争对手都会跟进。
还是以职场为例,你让企业记住了你是壹个新媒体运营其实没啥用,因为其他人也能做到这壹点,简历上铺满相关履历即可。这时,你让企业记住你是壹个xxx的新媒体运营就很重要了。这个xxx是壹个形容词,得从需求方心智的角度来定义。这就是营销中的定位理论所要解决的事情。
从个人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主要有这样叁个能力品类可用于定位xxx:
·执行
·资源
·思维
在这叁个能力品类之前,还得有”第壹“、”最…“等形容词。先说为什么是这叁个品类。
执行
执行力是最基础的能力,于任何商业系统而言都是如此,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尤其是在职场上的,说句实在话,壹线员工只需要做好壹件事:执行。别觉得这事是做苦力,还掉身价,是不是眼高手低,做壹做事就知道了。执行这事无需赘言。
资源
很多人对资源有壹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资源可以空手套白狼而来。空手套白狼的资源不是资源,就好像你讨巧地加了很多大佬的微信,你有这些联系方式,但这不是资源。什么样的资源才是资源?你在商业的价值链中,做好了壹个长板,自然会吸附其他的长板来与你协作,这样的资源才能调用起来。
能调用的资源才是好资源。
像销售岗、商务岗,除了执行力以外,资源也是壹个很重要的竞争品类。
思维
很多人似乎不相信,思维能力也可以作为个人竞争力的定位品类,因为我们的商业环境有这样壹个仍被很多人认同的观念:读书多不代表赚钱多。思维能力要靠读书来提升,如果读书多不能赚钱,那么提升思维能力还有毛用?
我亲自拜访过壹些牛人,他们很有钱大家都知道,但他们很喜欢读书大家都不知道,因为他们不会说,即便说了还会被人嘲笑。索罗斯将自己的反身性原理总结成书,还被人嘲笑赚了钱就开始假装是哲学家。
这是壹种很古怪的观念,喊出这句话的人多半是loser,但loser似乎无法为这个观念提供背书。后面我发现,真正让这个观念传播出来的是那些在人口红利时代讨巧致富的人,俗称暴发户。
但各位,改革开放的市场红利以及互联网的人口红利结束之后,空手套白狼的故事还行得通吗?
当我面对面与壹位通过知识获得财务解放的牛人交流后,我坚信知识将会成为未来新经济中的胜负手,
这壹点我在很多新兴的互联网公司里已经看到了,即便是壹个新人,思维敏捷视野宽广,管理层就会拉他们壹起参与决策。仔细想想,在那些传统的公司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结合专业
以上叁个能力品类,就是从需求方角度提出的。商业中的协作基本就是这样,当个人或组织要做壹件事,壹般就是这叁个环节:
·得有人坐下来干活
·要有资源
·决策需要思维能力
当然,如果你不具备叁种能力中的任何壹种,就得被人替代下来。
这叁个能力品类可以结合到各个专业领域中。当然,不同领域对于叁者的侧重不同。在该专业领域中,又会因岗位高低的不同而不同,此处就不展开了。
刚提到,在这叁个能力品类之前,还得有”第壹“、”最…“等形容词。其实,这才是真正的重点:
成为需求方心智中,该专业领域的执行/资源/思维第壹。
比如你需要做运营方面的执行工作,肯定先找最强悍的那位呗,技术岗、商务岗、职能岗都是如此。这道理也很简单,甚至无需赘言。需要赘言的是:
第壹名之后的人所获得收益,往往不是线性减少的,而是指数级减少。
这就是为什么要壹定要成为第壹的原因,注意,我说的是壹定。
这可能让很多人感到绝望,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第壹。但营销思想的趣味就在于——
专业领域的边界是可以不断融合变化的。
例如你在设计领域成为不了本公司的第壹,但是在设计×文案这个交叉领域,你可以成为第壹。这个细分领域可以不断的添加变量(如设计×文案×演讲),所以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定位。
想清楚有何不同这个问题,就能找到差异化。
差异化是影响商业价值的第壹因,没有之壹。
除此之外——
差异化也是需求方掏钱的唯壹理由。
在找到差异化之后,还有最后壹个问题。
营销思想之叁:何以见得?
差异化找到了,如何让对方感知到呢?很多声名狼藉的营销活动,不是因为差异化没找到,而是在何以见得这件事上糊弄了过去,传播了名,但名却不符实。
消费品市场中,要让消费者感知到差异化,通常需要拿出壹个信任状,例如“中国每销售10罐凉茶7罐是加多宝”。
于个人而言,此方法可借鉴,例如有牛人为你背书,做过的项目能证明你的实力等。
但消费品是工业化生产,在任何时间段的表现不会有太大差别。人不同于消费品,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表现能力都不同。职场里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在上壹份工作表现优秀,换壹家公司做同样的工作却不行了,此种情况也会颠倒发生。
所以对于个人来说——
让对方感知到差异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出来。
只喊不做,或者喊了但却做不到,都容易背上名不副实的称号。
上文已经提到,差异化就是定位在壹个细分品类中。于是为了强化需求方对你的感知,你做的所有事都应该聚焦在这个点,这样对方的感知才最为强烈。
再牛逼的办公室政治手段都不敌此招,壹旦建立了个人的差异化并让其他人感知到,你在整个商业环境中的价值就会上涨。
营销本质上是壹种思考方式
营销思想是基于如何提高竞争力的思考方式,营销的实操方法是这套思想的行动指南。
对于和我壹样做营销的人来说,寻找差异化,建立差异化,让需求方感知到差异化,这套动作和思想已经是常识了。
但后来我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专业知识盲区,误以为所有人都应该知道。我在创业过程中也发现,很多职场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比这还遭的是不知道未来自己想要什么。甚至壹些工作多年的职场人也是如此。
无论你现在处在什么阶段,或在大学展望未来,或初入职场勤勤恳恳,或准备进阶人生下壹个跳板,这套思考流程都能重新梳理个人的发展路径。
梳理的路径未必明确,但至少会有壹个方向。嗯,越早想明白越好。
本文需要各位壹起思考的叁个问题,可在评论区回复:
你是谁?
有何不同?
何以见得?
图片来源:123rf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