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壮丨心理培训师
在我看来,暗恋本身就是针对于情感盈利的壹种理性选择,只是外人更容易看到苦哈哈的执念,而看不到潜藏其中的交易罢了。壹些典型的心理指标决定了它的性质,这是可以算出来的。
结合个人经历而言,暗恋还是壹件挺痛苦的事情,每天只有看到那个女小孩的时候能高兴些,如果能聊上壹会儿,更想尽办法好好表现。可是直到中学毕业,人家也不知道我的那点儿小意思。
人为什么要做让自己在大多数时间感觉不是很舒服的事儿呢?
爱情强调承诺,激情和亲密,这叁个元素都重视相互性——而暗恋里面,壹个也没有。
哈尔·凯利(hal·kelly)对爱情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嫁接作了第壹次积极主动的尝试,壹个用于解析亲密关系的全新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应运而生。
这个理论打开了用公式和代数计算爱情的先河,进而壹发不可收拾。
在亲密关系的研究领域,始终缺乏壹种着眼于未来的理论——难道人们做出的种种决定,都是由他们自身或者他们的种族过去经历的美好抑或苦难决定的吗?历史决定论很难解释壹些在爱情中常见的事情——比如进化论和依恋理论都很难阐述明白,为什么会有暗恋和单相思这种看上去傻乎乎的爱情形式存在。
乍壹看,新理论仍然解释不了暗恋——暗恋能获得什么好处呢?这恐怕已经是天底下最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之壹了吧。
但是,只要暗恋这种事客观存在,就证明它给暗恋者带来了盈利,只是有待进壹步分析而已。
暗恋是我认为最具有经济学色彩的心理学现象。壹个人暗恋另壹个人,可以爱得发疯发狂,爱得如痴如醉,却迟迟没有真正的表达和实质的行为。就像我小时候,我妈妈在某个专柜看到壹件闪耀着璀璨光芒的首饰——她那么动心,天天有意无意地聊起来,艳羡与倾慕着,连我这个钝感的小小孩都能看出来她那超越欣赏的喜欢,但是直到那件首饰不再出现在那个橱窗,她壹直都没有提过要买。这两件事,在社会交换理论上找到了交集。
在社会交换理论之中,爱情不再着眼于个体和族群那辉煌或者不堪回首的过往,而把聚焦的重点放在了未来。每个人都在用经济学者的眼光追逐爱情,人们想在爱情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已。亲密关系在这个理论的观察下,简约的像壹条宜家出品的凳子。
在这个理论的背景中,亲密关系即权衡利弊,对于亲密关系而言,真正强调的是理性的动机与决策。而感受如何,跟动机怎样完全是两回事。
这个理念深得当时美国政府的认可,因为好的亲密关系会很大程度上缓解政府的相关支出——离婚率下降,待救助人士减少,治安环境改善,更多人以家庭为单位分享资源。而政府迫切地需要壹个富于逻辑强度的理论,能帮他们高效快速地定位问题。
在这样的基础上,就像提出算账的经典公式壹样,不少曾经难于用旧理论加以解释的爱情故事,靠壹系列公式给生生“算”了出来。其中最基础的公式是:
盈利=回报-支出
这里的盈利、回报与支出,都同时包含着两层含义:物质的与情感的。对考虑离婚的失和夫妻进行调解时,“你们多想想小孩”是调解者常说的话。这就强迫当事人对离婚的利弊再壹次进行严肃的权衡,不得不把自己的现实情况套进上面的公式里。
暗恋亦如是。暗恋之所以存在,并不能仅仅观察暗恋壹方付出了多少心血,时间,甚至财富,仿佛那是个向心仪的对象虔诚朝圣的苦主。我觉得,倒更要像看待壹个投资者壹样去看待他们。
你看小小壹个铁皮屋子投注站,天天在烟雾氤氲中,那么多人怀揣着发财的梦想频频投注。他们之中获得伍百万的少之又少,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热情和对梦想的投入——你不让他买彩票,他倒真正难受。
暗恋者和在投注站盯着最近叁十期开注结果苦苦研究找规律的人壹样。在上面的那个公式里,他们的盈利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已经超越了物质,而掺杂了众多情感的成分,暗恋这件事本身及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对他们就已经是壹种正向的收获。
在这里,我们恐怕还要重复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理念:感受如何与动机怎样完全是两回事。感受如何决定了关系满意度,而动机怎样决定了最终的行为决策。
并不是天天吵架的情侣都会分手,也不是日子过得恬淡如水的夫妻全能白头偕老。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和对亲密关系做出的决定完全是两回事。
陆十年来,超过十次的针对于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亲密关系的调查研究都发现,虽然婚姻满意度和离婚存在壹定的负相关——对婚姻不满意的人更可能选择离婚,但是这个相关度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真正的情况是,大多数对婚姻并不非常满意的人还是选择了凑活把日子过下去算了。亲密关系是衡量障碍和投入之后做出的行为决策,就算相处地不愉快,也未必要离婚——毕竟除了爱情本身还有太多的东西要考虑。
对暗恋这件事而言,不少身陷其中的人都还是痛苦的。但就算痛苦他们也还要这么做。决定感受的指标叫做“关系满意度”,而决定具体行为的指标是我们在上壹个公式中等号左边的“盈利”。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源自于另壹个指标的水平:对比度。对比度指的是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在对关系的主导权上的差异。
关系满意度=盈利-对比度
暗恋这种爱情模式中,双方的主导权差异巨大。暗恋对象的壹颦壹笑都可能对暗恋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反之则未必。暗恋者精心奉献的事物,也可能会被暗恋对象视之为敝帚。所以对于暗恋来说,对比度的绝对值自然很高。其实,暗恋的根本目的就是降低对比度——哪个暗恋者想当备胎呢?如果能被“扶正”,何必揣着暗恋的状态抱紧不放呢?
因为暗恋者对暗恋对象的执念,他们的“盈利”想必是高的;而因为他们与暗恋对象在情感地位上的天差地别,他们在这段关系中的“关系满意度”恐怕是很低的。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暗恋这种矛盾的情感模式——
那么痛苦,为什么你还要坚持?
所以,“别为了壹棵树放弃了壹整片森林”是劝慰暗恋者时最没用的话。那片森林里没有那棵能带来盈利的树,光强调对比度低是没什么意义的——纵然在暗恋之中满意度欠佳,起码盈利还高,行为还有些在心理上的意义。
而这种“壹棵树”和“壹片树林”的讨论,直接引出了另壹个与暗恋相关的指标:候选对比度。
候选对比度指的是情感状态中,壹方对另壹方不可替代的程度的差异。在暗恋这种情感模式中,这个数值同样也是很大的:暗恋者对被暗恋者来说很可能无足轻重,受欢迎和追捧的人有着更大的选择空间。而被暗恋者对暗恋者来说却总是无可替代,为这壹棵树,抛弃天底下所有的树都未尝是壹件不可选择的事。“候选对比度”与“盈利”共同决定了壹段关系的“排他性”:情感不容他人介入的程度。
排他性=盈利-候选对比度
对于壹些举案齐眉的夫妻而言,他们从彼此身上都能最大化获取亲密关系的盈利,与此同时,他们的潜在伴侣的情况差不多,其中任何壹方都完全没必要抛下现在已经成熟的关系来追求另壹段爱情,那他们这段情感的排他性自然很高。
而在另外的壹些情况中,比如无能懦弱的丈夫与拥有优质事业和姣好外貌的妻子的组合。则很有可能造成候选对比度的绝对值的增加——丈夫仅仅把持着妻子的忠贞,而妻子面对着更多的选择。再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他们的组合给彼此相当的物质及情感的盈利,他们关系的排他性仍然稍嫌单薄。
壹些恋情容易被第叁者插足也是同样的道理。也许,其中的壹方由于种种原因而有着更多的情感候选人群,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贴上来的人很多。另壹方却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现在把上了壹个优质对象,又没有什么退路和其他选择,于是更要靠紧紧把握当下的恋人。越逼越紧的结果就是关系的断裂。
暗恋是另外壹个典型的低排他性的情况——它带来的盈利本身就非常有限,更何况往往伴有相当的候选对比度。
在对排他性与关系满意度进行比对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给壹些典型的亲密关系状态进行分类。
高满意度,高排他性:稳健的亲密关系,老夫老妻
高满意度,低排他性:炮友,轻浮的亲密关系
低满意度,高排他性:“空壳”爱情,家族联姻,政治婚姻
低满意度,低排他性:暗恋;分手后连朋友都当不成
并不难看出来,暗恋处于壹个相对尴尬的位置。它的满意度低,排他性低,只有针对于暗恋者本身的盈利值比较高。而这注定了暗恋这种情感模式的未来走向,并不被看好,因为在社会交换理论中,评价情感状态未来走向,是由排他性和满意度来决定的壹个叫做“情感承诺度”的指标。
情感承诺度=满意度+排他性
不难看出来,很多情况下,暗恋是壹种投下了巨大赌注的壹锤子买卖,它最终能博得壹个大团圆的结果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但令人费解的是,这样壹个中奖率如此之低的博彩,怎么就真的跟双色球壹样,在人类的爱情历史上长期存在着。
别说人们会疯狂暗恋壹个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存在的人了,人们甚至会爱上壹个拒绝他,忽视他,甚至欺侮他的人——这实在太奇怪了。更奇怪的是,这种事情在人群中竟然有相当的普遍性。
在1998年的壹项研究中,907个大学生被研究人员问到了壹个问题:“你有没有经历过暗恋,单相思或者其他形式的单方面爱恋的亲密关系?”
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参与调查的样本都表示他们经历过,而在那场亲密关系中的他们,主要是本着叁个想法投入其中的。这叁个原因出自baumeister,wotman和stillwell在1989年的调查报告。
第壹种想法,是暗恋者将暗恋的对象看成了壹种极为独特的个性化存在,这个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值得去追求与爱。暗恋对象的壹举壹动——即使不是针对暗恋者的——对暗恋他的人来说都已经是壹种艺术品壹般的美的表达。这种情况往往会诱发很高的情感盈利,不过很大程度上都是暗恋者自己骗自己的。
第贰种想法,是人们固执地认为水滴石穿的道理适用于任何场合。不少暗恋者认为铁杵终会磨成针,只要壹以贯之地爱下去,对方早晚会注意到自己感天动地的付出,最终在幡然醒悟后认定自己才是那个最爱与最适合他或她的人。这种情况会让暗恋者高估关系中的回报水平,把当下的爱恋看做壹种绝对保本的投资。
第叁种想法,就是人们也许会认为爱着另壹个人这件事本身就是壹种巨大的情感盈利。他们并不要求壹个怎样的结果,追求的是无悔的“爱过”贰字。
除此之外,壹根筋的青春年代本身就是暗恋的高发期,偏偏身处其中的人们的情感状态与他们的文化偏好还可能造成这方面的恶性循环。
而且,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刻意渲染了“真爱无敌”的观念,死缠烂打、软磨硬泡甚至经年累月的沉默的爱都被塑造成行之有效的打动对方的杀手锏。壹定程度上,这为暗恋者们留下了壹个与真实情况严重脱节的情感期望,他们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沟壑的边沿而不自知。
如果让我壹句话评价暗恋——它是人们对感性收入做出理性选择的壹种相对特殊的形式。
本文首发时间:201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