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徐凯文:奔向猝死的自由-为何你拼命虐勿以善小而不为作文待自

2021-09-14 02:07:54青少年心理153

作者: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

2016年国庆长假未过,却听到了“春雨医生”移动医疗创始人张锐,因为心脏病猝死英年早逝,年仅44岁。有人评论,“春雨医生”是壹款掌上问诊的移动终端app,其创始人却因为心梗去世,这无论是对医疗行业,还是对这个社会所鼓吹的万众创业,都是壹个巨大的讽刺,壹声刺耳的警钟。在壹串长长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早逝的名单上,又悲剧性地增加了壹位英才。

01
精英们为何如此拼命虐待自己的身体?

在节前的“我是演说家”节目中,26岁的投资人周西在演讲中提到,在壹次偶然的晕倒中,她发现自己得了卵巢癌。过去壹整年她几乎没有壹天在当天睡着过,熬夜到半夜两叁点是家常便饭。

去年,带来巨大共享经济变革的滴滴总裁柳青发内部信,透露自己检查出乳腺癌,但称不影响工作。网传柳青的工作方式仍是晚上九点下班,照顾好小孩后,晚上十壹点继续在家工作。看起来,癌症也没有使这位优秀的企业家,放慢她飞奔向前的脚步。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这使得我想起2010年富士康自杀传染事件发生的时候,我去富士康调研,并没有发现有强制加班的现象。加班基本都是自愿的,但是当几乎所有人都在加班时,没有人会选择不加班,不是吗?

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选择加班时,是有加班费的,还被批评是血汗工厂,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加班有加班费吗?如果没有,为什么还如此拼命虐待自己的身体呢?

02
我们的社会已经疯狂到了如此地步

前两天我听喜马拉雅的广播节目,听到壹位著名的媒体改行投资的风险投资人在讲述如何精准地选择好的项目投资。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是:需要更快地去改变——对于投资这件事情,如果是有把握再出手,就会慢死。通篇听下来,充满了兴奋、焦虑和对传统方式的批判和不屑。

在壹个疯狂追求快速融资、快速成长、快速成功的时代,压力和焦虑壹定是如影相随的。融不到钱时为融钱焦虑,融到了钱为挣钱焦虑,挣到了钱为花钱焦虑,问题是上市了以后呢?上市又为的是什么呢?

我曾经的壹位来访者是企业家,因为严重的抑郁来找我咨询,他抑郁的原因是因为经济纠纷可能会入狱,也因此会蒙受上亿元的经济损失。他当时的身体状况是身高170公分,体重240斤,叁高壹衰(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和心衰)。我和他分析了他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我们壹起得出这样的结论:入狱2年时间会使得他的身体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因为在中国社会大众普遍压力巨大、焦虑严重、生活没有规律的情况下,根据我在监狱里做研究的经历发现,唯有监狱里的犯人作息规律(早起早睡,绝无可能使用手机,没有来电骚扰,没有诈骗电话,也从来无人半夜刷微信),饮食结构合理健康(以素食为主),并有适当体力劳动锻炼。身体健康带来的寿命延长,完全可以把入狱的损失挽回并有盈余。看到这些,该来访者顿时释然。两年后出狱回访,体重减轻60斤至180斤,体检如我所预言,叁高壹衰均恢复正常。

在过去叁十年中,包括癌症、心脏病猝死、糖尿病、高血压和各种精神障碍之类的疾病都成倍甚至十倍的增长,其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压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人们身心能够承担的极限。也因此,当我的企业家来访者因为入狱回归到“正常”又“难得”的生活方式后,他的健康问题居然因祸得福地得以缓解。当然此处提示各位,入狱绝非促进健康的唯壹有效方式。

03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我有壹个师妹,大概是我在北大见过最优秀的学生之壹,周围师长同门交口称赞。有壹次我有壹个急的翻译稿子,大约壹周后要用,因为她英语超好,笔译口译业内壹流,因此拜托她帮助翻译。她简单回复答应了。

第贰天早上我打开电脑,伍千多字的完美译稿已经完成,距我联系她翻译不到8小时,发稿的时间是凌晨3点。我是又佩服又心疼,便去问她为何这样拼命?她淡淡地回复道,“完美是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富士康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感叹富士康的贰代农民工的不自由,似乎有选择不加班的自由但实际上被环境裹挟,还是被动地去选择加班工作。而我们的社会精英阶层,自由是嘴边最常用的词汇,近年来财务自由更是时尚概念。

人们为实现财务自由或者其他什么目标而拼命地驱使自己打飞的、熬夜、加班。但问题是真的自由了吗?在追求自己的自由意志的过程中,忽视了家人,放弃了对小孩的关爱,等来了家庭危机、疾病甚至猝死,这样真的是你想要的自由吗?

在壹个焦虑和压力倍增的时代,人们所做的壹切看起来都是在拼命地应对焦虑。因为房价的高昂所以需要挣更多钱,而美国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又是制造各种社会焦虑和恐慌来促进消费(典型的饥饿营销之父乔布斯也是过劳英年早逝)。

在人们自以为拥有和获得自由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被鼓吹出来的欲望和需要所驱使去自我毁灭式地工作,拥有的只是让自己通向疾病和猝死的自由。

所以,壹个个身边本不该离去的生命的悲剧在告诫我们,我们不仅要问自己需要什么,还要再追问自己,这是我真的需要的吗?没有这些,或者慢壹点再拥有这些可以吗?

10月5日,我和壹些朋友去做了壹次墓地游,在北京万安公墓看到了很多长眠于此的名人或者普通人,也读了很多墓志铭。在这些墓志铭中,我看到了他们壹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看到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更多的是亲人的陪伴、眷恋和爱。

或许,只有问过内心深处的自己,不为他人的意志、情绪、关系所左右而作出的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吧。

<theend>

作者简介:徐凯文。来源:小崔不抑郁。小崔不抑郁是专注于心理健康的泛心理学自媒体平台


TAG标签: 郑州神经心理科 抑郁症国际测试题 心理小问题 心理追凶国语电视迷 心理学属于 
再来一篇
上一篇:[什么是早恋]初中生早恋接吻急坏妈妈 下一篇:哪些知识会高中生网让你变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