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10年前给真爱下个一定义:两个平等独立的个体间一种相对平衡的爱的能量的交流,现在看来有些偏颇。有人说你这是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有人说你这是玄学的爱情了,不一而足。在工作中不断有朋友咨询究竟什么是爱情?我这算不算爱情?我应该怎么区别爱情和其他情感?
那么先和大家探讨什么是假性爱情,分为三种,知道了假性爱情其实也就知道了什么是真爱,这里不再涉及伦理道德和玄学。
第一种:基于亲密关系的爱情(性关系),爱情最初源于性,为了占有性资源而产生了爱情,这是大多数科学认可的。现在的爱情任然有很多基于亲密关系爱情如:一见钟情、颜控等,但是单单基于亲密关系的爱情并不能持久,因为这是一种睾酮、多巴胺等激素分泌引起的,有一定的时效性一般为期2年左右甚至更短,就像耐药性一样会产生抗体。这也就解释了睾酮素分泌更高的男性不愿意结婚(便于更多的频繁的更换),伴侣间产生审美疲劳的现象,感觉提不起欲望,爱不起来了。
第二种:基于依恋的爱情,依恋是类似于母子和父女的一种无条件被保护、被宠爱的情感关系,源于人内在的安全感的需要。过渡的依恋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单方面的依恋也容易造成伴侣的疲惫。人在激动、紧张和恐惧时都容易产生依恋(吊桥效应),这也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爱情。互相依恋的关系一般持续时间比较长,这需要人的责任和义务特性,如果想找天长地久的爱情,这点尤为重要,但同时要注意依恋又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第三种:基于关爱(付出)的爱情,典型的表现是“我爱你与你无关”,一味地付出并不是爱情,单方面的付出对方被动接受也是不健康的,总会有尽的一天,不平衡的一天。单独基于关爱的爱情类似于慈善、救助、同情或施舍等情感,是一种自我价值认同需求。有付出有收获才是正道,但同时需注意一个黄金分割线,这样才能有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可持续。
那么彩蛋来了:完美的爱情是基于亲密关系、互相依恋、互相关爱的,当然符合当下的伦理和道德就更完美了。
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或者说各个年代这三种要素所占比重是不一样的,从人类发展来看最初是亲密关系决定着爱情,慢慢的依恋关系占主导,后来是互相关爱主导,现在是三者间相对平衡。从国内的年代发展来看,50年代以前是关爱占主导,60、70年代依恋主导,80、90后亲密主导,这也是爱情观不健全错把单一的或者不平衡的关系当做爱情而导致现在更多的人不敢相信爱情的原因。爱情就像信仰,你相信她就存在,不相信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