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规则意识内容页

用了“假药”之后患者的病竟然好了,不得不知道的安慰剂效应

2022-05-06 14:08:51规则意识200

  二战期间,盟军有一次在抢滩登陆过程中伤亡严重,大量的伤员急需手术。但是,由于当时后勤供给出了一些问题,导致麻醉药物严重短缺,这下让军医犯了难。无奈的军医灵机一动,在做手术之前先给伤员注射了生理盐水,并告诉伤员给他们注射的就是麻醉药。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被注射生理盐水的士兵感觉疼痛真的减轻了好多。也就是说,原本没有止痛效果的生理盐水竟然起到了和麻醉药物一样的作用。人们由此发现了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意思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刚开始大家普遍认为,安慰剂效应想要起作用,必须要对病人隐瞒真相。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即便患者明知道所使用的药物是安慰剂,有一部分人的病情依然得到了缓解。

  有这样一项实验:研究者要求参加实验的被试把手臂放在一块加热板上,加热板的温度一直在逐渐升高,当被试感觉无法忍受时,可以选择停止加热。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给每个人的手臂上都抹上了一层药物,也就是安慰剂。

  第一组的被试没有得到任何信息,并不知道那是安慰剂。第二组被试不仅知道手臂上的东西是安慰剂,研究人员还专门花了一些时间给他们讲解了和安慰剂效应有关的知识。第三组被试只知道是安慰剂,但是没有获取更多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前两组被试被烫的部位疼痛感明显减轻,第三组被试却感觉越来越严重。对此,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第一个解释是和条件反射有关。根据巴浦洛夫的经典实验,每次给狗喂食之前都先让它听到铃声,经过多次训练,只要铃声一响狗就会不受控制地分泌唾液。人也会表现出类似的行为,人在长大的过程中每次生病,吃过医生开的药之后就会得到缓解。所以,一接触到药物,人的身体就会感觉好很多。

  第二个解释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当病人在遭受病痛的折磨时,最期待能够得到治疗,当他们见到医生、使用过药物之后就坚信自己的病情正在好转,这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人曾因为肚子疼到医院就诊,见到医生之后就感觉好了很多,很多都是和心理感受有关。见到医生之后,他们确信自己会得到治疗,心理上的安慰带动了生理上的缓解。

  第三个解释是病人期望效应带来的。病人都希望自己得到治疗之后病情有所好转,也很希望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有一部分病人他们比一般人有着更强烈的认同需求,所以在被医生询问病情时,他们通常会给予积极的回答和反馈,他们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迎合他人的需求。

  无论如何,安慰剂效应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安慰剂效应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病人对医生、药物或某种治疗方法缺乏信任,也会反过来影响治疗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反安慰剂效应。

  另外,除了医疗,安慰剂效应在运动、心理疗愈等方面都有体现。有人做过这样一项研究,教练要求运动员必须运动到精疲力尽才能停下来,然后悄悄改动时钟,让指针走得更慢。结果发现,很多运动员坚持的时间都会显著增加。

  在心理治疗中,如果心理医生能够使患者确信他们的症状会得到缓解或者提供一些安慰剂的治疗方案,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在生活中,安慰剂效应就更多了。比如,小孩子不小心碰到手,疼得哭起来。这时候妈妈走过来,一边安慰孩子一边朝着孩子受伤的小手吹几下,孩子很快就不哭了。似乎妈妈朝着小手吹气的动作产生了魔力一般。

  目前,人们对安慰剂效应的认识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也许今后研究人员还会解锁和安慰剂有关的更多知识,发现更多惊喜。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文章谢绝转载。

TAG标签: 安慰剂效应 
再来一篇
上一篇:读完这篇文章,你再也不会担心自己的心理焦虑了,一定要试试 下一篇:在孩子成长期,家长可能忽略好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