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接纳”会“惯坏孩子”吗?
“无条件的爱”除了包含“无条件积极关注孩子情绪”之外,还包含“无条件接纳孩子情绪”。
什么是“无条件接纳孩子情绪”呢?
以买玩具为例,如果一个4岁的孩子坚持要妈妈帮他买某个昂贵的玩具,而妈妈本月的玩具预算已经到极限,决定不买。这时候孩子开始哭闹,拖着妈妈的手不肯离开玩具货架。
这是很常见的让父母们抓狂的情景。“这时候聆听什么的根本不管用!还是哭!”“道理跟他讲了很多遍,听不进!”咋办?这时候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做,只是单纯地接纳孩子这种情绪的爆发。
什么是真正的“接纳”?
“是不是就是‘让他哭’?不会惯坏孩子吗?孩子以后是不是就会认为这样发脾气是正常的?那会不会让他变成情绪化的孩子?”父母们心里冒出一千零一个问号。
“接纳”不在于行而在于心。此时,接纳是心里流淌出来的这样的话:“我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你现在有这样的情绪是自然的,是合理的。我虽然没有办法满足你的需求,但我尊重你表达情绪的权利,我也愿意陪伴你宣泄自己的情绪。”想着这些的时候,也许你的心会柔软起来,拉着孩子的手也会柔软起来,你会慢慢蹲下来,关切地注视着孩子的泪眼;也许你会想要抱抱孩子,尽管他挣扎着不想让你抱,但你毫不在意,只是想把心中的关切和爱传递给孩子。也许慢慢的,哭累了,孩子也让你抱了,于是就静静地躺在你的肩头,让你抱着离开。
而“不接纳”则可能伴随这样的心理活动:“哭吧,看你哭到什么时候,哭得再厉害也不给你买!这是规矩!”或者是“这孩子怎么还在哭,一点小事儿,有什么好哭这么久的?烦死了!”“哭这么厉害,我到底买还是不买,买了这以后就被他这招给拿住了,怎么得了?不买这全店人都看着呢!”
想着这些的时候,你的身体和手都是硬邦邦的,你的表情也是僵住的,你和孩子僵持着,或者狠狠用力把他抱离现场。孩子挣扎着,哭闹着;你的心也许是烦乱的,也许是坚硬的。也许回到家,孩子和你还为这件事各自不痛快,你也许会觉得,跟孩子的距离,又远了一步。
同样是最后并没有买这样玩具,但两种心态带来却可以带来完全不同的亲子关系结果。“接纳”的心态带来的是爱的能量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流动,不管客观条件怎样,父母和孩子最终心是链接在一起的,是互相陪伴的。而“不接纳”的心态带来了是彼此的紧张对立,彼此的隔绝疏远。以上述“接纳”的方式对待孩子激烈情绪,真的会养育出一个“情绪化”“坏脾气”的孩子吗?
孩子之所以变成“情绪化”的孩子,并不是因为父母们常常“接纳”他们的情绪,而恰恰是因为父母们常常“不接纳”他们的情绪。因为“不接纳”,某些父母自己开始发飙,于是孩子习得了父母的这种情绪处理方式;而另一些父母用“冷处理”对待,则逼迫孩子企图用更激烈的情绪去唤起父母的注意,或者唤起无果后,孩子将这股情绪能量转化为对其他更弱小的事物的攻击。
而“接纳孩子情绪”则让孩子感觉到理解和温暖,感觉到父母跟自己并不对立,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需要攻击的敌对方,他又为什么需要采取更激烈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