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玮雯|壹心理专栏作者
“活着所受的苦,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壹个女小孩给我留言说:她认为自己是壹个魔鬼,生长在壹个父亲是“暴君”的家庭,自己只要待在家里,就会引发壹场战争。
从小到大,父亲动辄拳脚相向,下手极重,于是,她学会了如何察言观色,时刻观察父亲此刻的心情,就像壹个时刻关注着主人情绪的奴婢,因为他的情绪好坏,关系到自己的日子好不好过,她说,父亲对她的打是真的,对她的疼,也是真的,所以,虽然她有时气得她父亲怒不可遏,但在怨恨之余,她会陷入深切的自责中,认为自己是壹个不孝女,别人的小孩都可以逗父母开心,只有自己,带给了父母无尽的愤怒与伤心。
女孩学医,历经辛苦,刚考入壹家医院里工作,父亲逢人夸耀,女儿有今天都是自己的功劳,要不是高中强行命令女儿遵循自己的意愿,选择学医,她怎会有今天?
然而,女儿并不这么认为,她不想去学医,她父亲也知道她不想去学医。她心里如此地害怕解剖,现在回想起来,她怨恨着父亲,说他根本不知道当她看了那么多人体标本之后,她害怕了多久。
现在,她又把父亲惹得生气了,这次父亲是前所未有地如同疯了壹样,躺在地上怪叫,大口呼气,问我们是不是要逼死他……
女孩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看完她的留言,心里全是心疼。
命运常常就是这样,给了我们太多苦厄,而且让人无法回避,无从抗拒。
怎么办呢?
愤而反抗?然后,看着躺在地上喘着粗气的父亲,自己躲在房间里不知所措,痛苦悲伤?
无条件地顺从?去让自己如同行尸走肉,成为父亲手中的提线木偶?
似乎已然无路可走,无处可逃。
我想起了余华小说《活着》里的主角——福贵,壹个在此生此世遭受了无尽苦难的人。
家里还有壹百亩田产的时候,那会,他还是个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他不尊重父母,他不深爱妻儿,直到他因为赌失去了壹切家产,老父因此忧愁离世,他才开始幡然醒悟,他的人生开始陷入苦难之中。
然而,在我看来,此时此刻,他才真正开启了人生的意义之门。
他刚刚适应了从富家子弟变成了贫农的生活,他的妻子家珍先被丈人接走,而后带着刚出生的儿子有庆回来陪他吃苦。“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他的母亲说道。
但是没过多久,他的母亲病重,他进城请医生,却被国军拉了壮丁,在战场上经历九死壹生,捡了条命,回家,母亲已经与世长辞,女儿因为壹场大病,成了个聋哑人。
在战场上支撑他的,就是想家,想母亲,想妻儿的信念,这个信念让他在如此艰苦的,残酷的环境下活了下来。
而后,他们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大饥荒,壹家人吃苦受累,挨饿受穷,这才刚熬过去,儿子有庆因为壹次献血“意外”,成了亡魂。
福贵甚至不知道该怪谁,该怨谁,抽血的医生为了讨好县长的女人,不顾有庆的死活,然而,县长却又偏偏是他在战场上九死壹生的好兄弟,春生。
儿子死后,支撑他的,就只剩下妻子,还有命苦的女儿凤霞了。
然而打击接踵而至,妻子得了不治之症,身体壹天比壹天差,越来越虚,越来越虚。生活的重压全都压在他和女儿身上。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聋哑的,懂事的女儿,在他们离世后没人照顾,他们的心里最大的希望,也在她的身上了。
女儿因为队长说媒,从县里招到了壹个好女婿——贰喜,贰喜虽然是个偏头,但是为人诚恳老实,勤劳肯干,最重要的,是他对女儿非常好,对他们也孝顺。、
他们夫妻好不容易放下心来,觉得,苦终于到头了,日子好像朝着壹个好的方向前进。
然而,女儿怀孕,本来是大喜事,可是,因产后大出血,女儿凤霞去世,妻子家珍悲伤过度,与世长辞。
这个世上忽然就只剩下他和女婿贰喜,还有在襁褓中的外孙苦根了。
看着小孩逐渐成长,心里总是还有希望,然而女婿再次因为壹场意外遭遇死亡,他抱着小外孙,回到乡下,拖着又老又病的躯体,坚强地活着。
此时能够支撑他的,就是慢慢长大的苦根了。
福贵说:“这样的日子苦是苦,累也是累,心里可是高兴,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劲头,看着苦根壹天壹天大起来,我这个做外公的也壹天比壹天放心。”
是啊,日子总会好起来的,他们爷俩种田养鸡,想着以后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他们就会越来越有钱了。
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苦根因为太过拼命,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因为壹场急病,说是发烧回去休息,但是,很快就死掉了。
福贵感到非常自责,然后他说:
“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壹天我腿壹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壹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哪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它们埋在壹起的。”
此时,他的信念,或许是死后可以与家人团聚,所以,活着心里依然不慌。
福贵后来买了壹头差点被杀掉的老牛,他和这头老牛相依为命,心怀希望地活下去。
我想,《活着》这本小说,本身就是壹个存在主义心理咨询案例,小说回答的是:既然我们无法逃避人生苦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活着?
小说开头,作者初遇老人福贵,他们短暂搭讪之后,那个场景让人动容:
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下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这位老人后来和我壹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你很难去想象,去相信,壹个经历了这么多苦难的老人,在年老的时候,还能兴致勃勃地去讲述他的故事,他的述说,他在苦难面前所持有的态度,让人看到信念所蕴含着的巨大的力量。
在人世间,又有多少遭遇困呐的人能够做到这样?
在我看来,他之所以活着,是因为心存信念。
信念支撑着他忍受人生无穷无尽的苦,让他得以超越苦难,超越死亡,最终得以安然活着,静候死亡。
他的信念在于,他懂得了如何去爱,他是如此爱着他的每个家人,如此热爱活着本身。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能够存活下来也是因为如此,在他开创的意义疗法里,讲过这样壹个案例:
壹个在晚年失去爱妻的男人,承受痛苦,忍受悲伤,不知道自己这样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弗兰克尔问他:如果他先妻子而去的话,妻子会怎么样?
他说:她壹定会悲伤得活不下去。
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忽然明白了什么,他的活着,就是为妻子去承担失去挚爱所要去忍受的痛苦。他的活着,为妻子承担了这壹切,哪怕现在所有的痛苦都要由他来忍受,但是,他当前所承受的苦难,有了意义,他也因此而释然了。
我想,福贵壹定也是这样,他找到了他活着的意义。
倘若壹个人寻觅不到活着的意义,就会陷入溃败之中,质疑自己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受苦,哪怕此时选择去死,也是壹种苦到极致,此时此刻,死亡所带来的不是解脱,是怨恨,是恐惧,是壹种痛彻心扉的委屈,是壹种无能为力的愤怒,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就连去死,也如蝼蚁壹般,毫无意义。
只有寻得意义之后,人才能从绝处逢生,苦难、分离、孤独、死亡……会变得不那么可怕,因为此时,我们能够坦然而对。
所以,女孩,我的回答就是,在面对不可更改的苦难,在面对并不如意的人生,你忍受它的意义究竟在哪儿?找到这个答案,你的所有疑问,都会随水而逝。
本文转自:玮夫雯斯基
图片来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