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亲子班]孩子的-怪病--家长在爱的崇高名义下伤害孩子-

2021-09-06 17:01:54青少年心理132

亲源性心理问题是指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引发的心理问题。目前家庭教养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多数家长仍然是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身体、学业至多是品行方面,而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要和心理感受。加之家长们普遍缺乏对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把握,习惯性地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问题,在爱的崇高名义下用家长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对待孩子,导致孩子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心理“病”。以下只是笔者在咨询中遇到的两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怕“角”的高中生

16岁的雯雯在家里怕所有带角的家具,但出了家门就没事了。为此家里把所有带角的家具都换成了圆的,不能换的如床等就用布把四个角包上。雯雯还有一个毛病是,每到考试就会不停地流鼻涕,到医院却又查不出机体病变,考完试就自然不流了。

案例分析:面询是妈妈带着雯雯一起过来的。我还没有开口,雯雯一口气就说了很多平时和妈妈相处的具体细节。比如妈妈常“乖乖长、乖乖短”地叫,甚至当着同学的面叫,让她感觉在同学中很没面子。平时妈妈还容不得爸爸对女儿有一点不好。在后来和她们母女的进一步谈话中,我基本确定了雯雯问题的缘由——妈妈过度的、扭曲的爱。雯雯的妈妈从小没有了母亲,父亲脾气不好,经常打骂孩子,但对唯一的儿子却很温和。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就埋下了女孩不被重视的种子,而且非常渴望母爱。这种从小缺失母爱的孩子在自己做了母亲之后,通常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冷漠,即由于自己没有感受过母爱,也就不会给自己的孩子最通常的母爱;二是过度补偿,即唯恐孩子重复自己的不幸而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全方位”的爱。雯雯的母亲属于后者。据她妈妈说,雯雯的爸爸是他那一辈中唯一的男孩,全家都盼着雯雯是个男孩好传宗接代,可偏偏雯雯是个女孩,婆家人从此就没有好脸色了,妈妈也就开始了“捍卫”她们母女的“战斗”———和婆家人包括自己的丈夫斗争。而雯雯则说是妈妈夸大了事实,奶奶家人对她还是不错的,她觉得爸爸也很爱她,只是脾气比较急躁。在小学升初中前夕,她感冒了,不停地流鼻涕,那段时间父母破天荒十多天没吵架。从此,每到大考她就不停地流鼻涕……至于怕带角东西的缘故是从她妈妈的谈话中得知的。大概在雯雯三四岁的时候,一次爸爸妈妈又因为她的事吵架,爸爸吵不过就动了手,拿起一个小板凳砸了过去,顿时妈妈的头被板凳的角砸得血流如注。从此,雯雯从怕小板凳开始,逐渐发展到怕家里所有带角的家具……

至此,雯雯的问题算比较清楚了。依笔者看来,雯雯不过是以自己的“症状”表达了对父母、家庭的不满和无奈。首先,当她目睹了母亲被带角的板凳打得头破血流的血腥场面后,以对家中带角家具的恐惧表达了她的情绪。其次,从小在父母争吵中成长的雯雯在几乎已经习惯这一切时“及时”生了那场病,使她能在难得的清静中复习迎考,并取得了好成绩。从此,在她的潜意识中,只要自己生病,而且是和那次一样的病,就可以让父母不吵架,她就可以安静地复习迎考,于是就有了每次考前的流鼻涕。如果说小升初那次是真正的感冒流鼻涕,那么以后的每次生病则是典型的心理问题躯体化了。

这个家庭问题的关键是雯雯妈妈。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阴影,使她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自己生了女儿,婆家人不满意,丈夫肯定也嫌弃。何况丈夫的脾气和自己的父亲那么相似,都很暴躁。于是她时刻以雯雯的保护神面目出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上述局面和雯雯的一系列异常反应。

所幸雯雯的妈妈在几次咨询之后,逐渐意识到是自己对女儿爱的方式不当导致了女儿的问题。她表示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体验,并表示愿意回去和丈夫沟通,全家人一起努力,使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厢情愿的“爱”

霏霏是个内向的孩子,学习一向努力,成绩也很不错。但进入初三后,随着考试日益频繁,她的状态越来越差,成绩也每况愈下,最近几乎无法坚持考试。她说一拿到试卷,脑海里就浮现出家中的一桌子美味。

案例分析:心理测试结果表明,霏霏有轻度强迫和较强的焦虑症状。通过分析发现,霏霏的问题主要源自父母给她的“温柔的隐形压力”。

霏霏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霏霏非常懂事,学习从不用大人督促,成绩一直优异。在她初一时父母双双下岗,生活条件明显不如从前,父母对霏霏的学习更加关注了。每到女儿复习迎考时不仅关闭家中电视、电话,甚至连走路都套着鞋套,唯恐弄出声音影响女儿学习。平时十分节俭的父母会在她考试期间变着花样地为她做出一桌桌的美味佳肴。霏霏深知父母这样做是希望她能考好,将来有好的前程。为此霏霏比以前更加勤奋、刻苦,几乎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每天甚至学到深夜。长期的超负荷学习使她学习效率低下,成绩开始滑坡。考得不理想时,父母不责怪她,父亲只是轻轻叹气,母亲偷偷流泪,这更加重了霏霏的紧迫感和愧疚感。可越是重视考试结果越是不能专注于试题,就越是考不好,结果是更深的自责:我考不好怎能对得起父母为我做的一桌桌美味……恶性循环导致了今天的状况:一看到试卷就联想起家里的美味……

听了我的分析,霏霏一边点头一边哭,说了很多父母不辞辛劳为自己做的事,比如深夜陪读、无微不至地照顾等。霏霏害怕这些“温柔的皮鞭”,希望父母能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孩子做不好的时候该打骂就打骂,该发脾气就发。

我深切地感受到自责和抱怨已经积在她心里太久了,她太需要有个释放的出口了。于是我在耐心倾听、充分表达同感的前提下,主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了咨询,引导她认识到她今天的情绪和行为状态与她不合理的认知有关;鼓励她把内心感受和父母交流;建议她多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征得霏霏同意后,我见了她的母亲。我用尽可能温和的语言让她明白,是他们的上述种种行为对女儿造成了温柔的隐形压力,导致了女儿今天的问题。霏霏的妈妈开始很不解,甚至是困惑:爱孩子有错吗?

是啊,爱孩子没有错,但爱的方式错了。错就错在父母一厢情愿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实施他们的爱,而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和内心感受。

TAG标签: 心理基础 心理中心 微信屏蔽是什么心理 
再来一篇
上一篇:解忧杂货店:-孩爱情被玩了子在青春期早恋怎么办? 下一篇:[亲子节目表演]网瘾始于情感交流缺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