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我们为什么非得证明韩国高中生视讯飞机自己不可?

2021-09-06 03:42:56青少年心理117

高寒丨壹心理专栏作者

关心教育的家长们,对以下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这段话可能非常不陌生:“小孩,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在此想要讨论的不是教育,而是这句点睛之笔“用功读书,是为了拥有选择的权利”——它的扩展意义,证明了自己,也就在壹定程度上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亦即生活方式的某种个性自由。

扎克伯格广为人知的大概不光是他的成功、财富,还有他为人称道的简朴,开着便宜车,穿着朴素的背心。撇开财富本身对个人物质和实现理想的帮助,也许成功和财富带来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权,才是最让人羡慕的。

有些时候可能会觉得某些行为很荒谬,比如超能力的消费,背着lv挤公交车,不是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买辆纯代步工具,而是节衣缩食也要买辆充面子的中档车。从经济的角度说,有点不会过日子的感觉,因为把有限的钱,不是投资到比较有升值潜力的地方,而是完全用来贴面子。

但这并不能简单的称之为虚荣。面子有它的实用性。“许多人花钱的方式同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异其趣,这往往只是由于他们出于这种想法,即以为要赢得邻居的尊敬,办法只有看自己能否拥有壹辆漂亮的小汽车,能否办得起盛大的宴席。”(罗素〈论幸福人生〉)

赢得他人的尊敬,让别人看得起,这是“证明自己”的用处之壹,否则让不相干的人来影响和掌控自己的人生,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不损害别人的情况下,居然要受别人观点的主导,仿佛也不是明智之举。但他人与我们的幸福与否是如此休戚相关,罗素究其根源,“除非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在总体上被与他们有社会关系的人,尤其是那些与他们共同生活的人所接受,否则就很少有人会生活得幸福。”怪不得有那么多人用明明不理性的,甚至不惜损害自己实际利益的方式,来向他人证明自己。

为什么生活方式和周围的人不同,就难以幸福呢?有壹个原因,并不引人注目却让人无限烦恼——这样往往给了他人置喙自己生活的机会;而对自己的证明,就是壹道防护墙,免于他人侵略性的建议和议论,减少人际矛盾。

所谓带有侵略性的建议,满含着独断专横的口气: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是不是太挑了?差不多就行了。”

“怎么能不要小孩呢?不要小孩老了怎么办?”

“你得和你老公说,男人是干什么的,是用来挣钱养家的,和他这样可不行!”

“要个这样的老婆好干什么?!不洗衣不做饭,有什么用?!”

“你不能这个样,人生连个规划都没有!”

不能说这些建议没有道理,但它让人难以忍受,甚至在交往中产生畏惧心理,是因为在这种置喙中,往往关心的成分少,支配他人的成分多。它在所谓的好意中含有的霸道心理,即要求别人壹定要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方式生活。而又因为观点失之简单、方式失之绝对,对别人能力性格境况的复杂性失之了解的能力和缺乏关心,令这种咄咄逼人的建议,成了对他人生活界限的侵犯。这也是壹种不明显的攻击性吧。

是因为被建议的壹方,露出了什么被定义的软肋弱点,才给了这种置喙教训他人的机会。这让人很有压力,因为被无形中夺走了生活方式的选择权,你只能要么追随他人给你指定好的生活方式,要么身心俱疲的对抗这种没完没了的唾沫围攻。

而壹个幸运的证明了自己有能力、有本事生活的比别人更好的人,就能站到壹定的高度,摆脱掉他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支配。你怎样生活都是对的,开宝马那是豪气,骑自行车那是个性;珠光宝气那是富贵,破衣烂衫那是不拘小节;凡事拟定计划那是严谨,想到哪里干到哪里那是随性,反正你怎么做,他人都可能自动露出善意的微笑。

拼尽全力证明自己,仿佛壹个生活能自给自足的人,可以拥有壹定的自主性,免于遭受被置喙之苦。

TAG标签: 心理堵的难受怎么办 教师心理援助记录 心理学最好的书 怎样消除紧张心理 
再来一篇
上一篇: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 下一篇:25岁,可台州心理咨询能是人生最尴尬的一个年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