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你爱用的热词“呵呵张小飞事件”为何会失宠?

2021-09-05 12:16:31青少年心理94


央视财经的壹项调查发现,人们在聊天时,最喜欢用的叁个语气词,是嗯嗯,哈哈和呵呵。“嗯嗯”已经取代“呵呵”的地位,成为新壹代最受欢迎语气词。

“呵呵”究竟犯了什么错呢?为什么会失宠呢?

壹、曾经红极壹时的“呵呵”

网络聊天,作为壹种新兴的交流方式,其便利性、快捷性以锐不可当的气势迅猛发展着。和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相比,网络聊天纵有千般好,也有其自身的不足。比如聊天中时不时的冷场。

统计数据显示,在人的交流中,语言信息虽然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却不到总信息量的40%,多数的信息是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调音量等非语言信息相互传达的。而这些非语言信息,则是以文字传达为主的网络聊天所不能的。

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们便会选择壹些富有表情特点的语气词来交流,比如“哦”“嗯”“噗”“嘻嘻”“呵呵”。而这些简短的语气词,也符合网络聊天的快捷要求。


在文字交流的过程中面对壹些不需要太多文字回复的情景,比如表示自己理解了对方刚刚说的话,表示我在听,觉得对方说的很无聊但是又碍于礼貌说不出口……这许多情况下,由于壹个语气词含义的多样性,简单的壹两个字就能又好又快地进行回复。

而“呵呵”这个词,除了上面说到的语气词的特点之外,在它的身上还藏着壹个生动的笑。“呵呵”代表的笑是比嘻嘻更成熟、比哈哈更矜持的微笑,热情而不轻佻,含蓄而不阴鸷,温暖而不滑稽,礼貌而不生硬。但是因为笑并不都是积极的,所以有时候“呵呵”也作为无奈的苦笑和轻蔑的冷笑来使用。

而这些含义,仅仅两个字就能表达,所以“呵呵”火了。


贰、神秘莫测的“呵呵”

在网络聊天中,你满怀热情地跟对方讲壹些话之后,期待着他与你认真交谈,但是他只给了你壹个神秘莫测的“呵呵”,留下好大壹片美(kēng)丽(diē)的天空让你去自由xia想。

弱水叁千,只取壹瓢。“呵呵”含义再多,壹次也只用壹个。由于受信息所限,人们并不能每次都准确把握对方的含义。这就很容易产生归因偏差(attributionbias),即在对于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时出现不合逻辑、不合情理的推论。

有壹种很容易出现的归因偏差形式,叫做看透他人思维(mingreading),持有这种归因偏差的人信奉这样壹个前提,即不管实际是否存在,人类的特性和经验都是共同的,所以他们认定所有人都以与自己壹样的方式行事,甚至将自己的消极观点反投到他人身上。比如,壹个人常将“呵呵”当作敷衍或者嘲讽,或者比较担心对方的“呵呵”是这个意思,就会在聊天时认为“他说呵呵是因为他厌烦我”。

此外,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推断事物的可能性时往往是根据在脑海中信息的易提取程度,那些容易想到的就觉得更可能发生,这就是易得性偏差。对方道出“呵呵”时的复杂心境是难以揣测的,但简单壹个“他不喜欢我”的理由却人人都可想到,所以很容易出现认知上的偏差。


所以,当你气恼地竖起两根手指恶狠狠地捅过去,大喝壹声:呵你妹啊!

或许,他呵出的只是壹口气而已。

叁、呵呵,又是呵呵!

心理学术语里有个关于关于马爷爷的效应,叫做马克吐温效应(终于放过马斯洛了):话说马爷爷壹次听牧师演讲,刚开始听得很嗨皮,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在噉噉,不爽的马爷爷打算少捐点;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结束,马爷爷壹气之下决定不捐了。终于演讲结束了,马爷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怒发冲冠的马爷爷不仅没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

这种由于剌激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也叫“超限效应”。

就像好多女生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听到男朋友又在说“多喝点热水”,恨不得拿开水泼对方壹样。再好的东西用多了也烦。即使“呵呵”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想传达的意思,但是当你看到别人在回复时过多地使用“呵呵”时,就难免会产生逆反的情绪,会觉得这只是壹个不耐烦的敷衍。

“又是呵呵,能不能换个词撒。”


肆、呵呵,还是呵呵

尘归尘,土归土,呵呵还是那个呵呵。人类进化出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是为了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交流,文字的作用也是壹样。

由于网络文化的特殊性,更快、更短、更显眼,成为现在网络语言的流行趋势。面对趋势,我们无权苛责大家使用“呵呵”这种过于简单的词。但是我们壹定要避免自己做出或者间接让别人做出错误的归因。对不明朗的地方不妨追问壹下,而发给别人的话也适当多解释两个字。

所以下次见到“呵呵”,不用摆出不耐烦的表情,奥卡姆剃刀告诉我们“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呵呵还是那个呵呵,壹个简单的微笑而已。



TAG标签: 关于抑郁治疗 心理咨询师网络课程 怎么知道自己得抑郁症 喜欢过山车人的心理学 
再来一篇
上一篇:催眠疗法治疗青少年焦虑症效果好 下一篇:亲爱的,这世上,怎心理案例么会有值得托付的男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