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真正的“为你好”,是放手让孩子做自己!

2021-09-04 17:38:03青少年心理125

前一阵,伊能静参加一档综艺节目,在与工作人员空聊中,她说到第一次跟儿子哈利吵架,是因为儿子想学剪辑,伊能静想让他学编剧。

哈利说:“你用你知道的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

伊能静听完,像是被敲了一棒子。

是啊,我们和孩子的成长背景不同,我们的经验仅限于我们自己,不见得对孩子未来也适用,又怎么能强权约束他们呢。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跟伊能静一样,站在父母至高点,用自己过往的经验,替孩子选择未来,决定一切。

01

去年春节回老家,小姨拉着表弟过来唠嗑,聊了没几句,我就明白小姨是想我帮忙做说客。

小姨:“趁表姐表姐夫在,问问他们选什么专业好啊。”

表弟:“表姐,我妈要我做教师,我想做游戏设计师。”

小姨:“你不就是被游戏迷魂了头,游戏有什么好,教师稳定,体面,一年还有寒暑假,多好!”

表弟“呵呵”了两声,无奈的看着我和娃爸。

后来私下里,我问过表弟为什么喜欢游戏?他说:“我不想被困在这里做个小教师,我喜欢游戏,崇拜那些游戏设计者大牛,他们思维太牛了!”

说到游戏,表弟眼里闪闪发光。看得出,他是真喜欢游戏。

今年高考结束没多久,我接到小姨的电话,说表弟考上了师范大学,请我们去庆祝吃饭。

电话里小姨高兴坏了,那状态,就跟当初表弟和我聊游戏时一样,激动又期待。

不过,此刻表弟的心情,应该是无奈多于激动吧。

终究是被迫选择,怎么比得上自己选择,来的喜悦。

02

常言,强扭的瓜不甜。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结局并不见得如大人意了。

演员郑爽,就是在母亲逼迫之下成为演员。

她4岁登台表演,5岁学舞蹈、钢琴,12岁只身一人去成都学舞,16岁被北电、中戏、上戏同时录取,18岁凭借《一起来看流星雨》火遍全国。

看似光鲜的郑爽,在生活中并不快乐。

郑爽饰演的角色多半是清纯可人,很多人认为她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自从她被拍到街头抽烟,在微博怼人后,清纯人设就崩塌了,友骂她双面人,人前装清纯,人后又是另一种人。

懂郑爽的人都知道,生活里那个有点桀骜不驯的郑爽,才是她本来面目。

郑爽是个直白的姑娘,好几档采访中,她直言不讳的谈起自己童年被逼学习的经历,她说,演员并不是她自己的选择,而是她妈妈的决定。

她妈妈曾在采访中,也说到自己曾经的梦想是当明星,女儿郑爽替她圆了梦想。

去年在《演员的诞生》舞台上,郑爽挑战章子怡的《我的父亲母亲》,全程傻笑、抿嘴、瞪眼。

从章子怡的表情中,看得出她对郑爽的表演非常不满,如果不是碍于面子,她应该会把郑爽批评的一文不值。

参加《演员的诞生》时,郑爽已算得上是有演绎经验的演员,而她表演出来的演技,还比不过一个新手演员。

有人说,郑爽已经用尽了蛮力在演出,就如她自己所说:我本来就不适合干这行。

有人说,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等于在慢性自杀。

真是这样,那杀-人的凶手便是父母。

03

董卿是公认的才女,出口成章,学富五车,可有多少人知道,她才情背后的痛楚呢。

董卿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复旦大学毕业。父亲是报社的总编辑,母亲是大学物理系的教授。

董卿父亲是农村贫寒家庭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所以对董卿,他也沿用了自己过去那套方式:努力学习。

他要求董卿每天刷碗、擦地,不允许她照镜子,阻止母亲为她做新衣打扮。稍微能识字了,父亲就让她学成语抄古诗。

在父亲眼里,董卿永远不够优秀。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因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也就是吃饭那点工夫。一上桌,他就开始唠叨,你这个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我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哭。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我爸出差了,乐得手舞足蹈,总算有两天能看不见这个人了。”

当一个孩子,害怕父亲,害怕的不愿意再看到他时,再优秀的教育,也枉然了。

因为他们的亲子关系,在慢慢疏离。

初中毕业后董卿很想考艺校,却遭到父亲强烈反对。她在阳台曾写下这样一行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董卿的童年很悲惨,某种层面而言,她的童年回忆只剩下学习和努力。

成名后的董卿,拥有了鲜花和掌声,但每每谈及童年,她都声泪俱下。

对于童年的缺失,或许将会成为她一生的遗憾。

鲜花和掌声背后永远是痛苦和付出,但如果这种付出不是心甘情愿,伴随自己的或许只有麻木和痛苦了。

04

老舍说:“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是的,孩子是自己的筑梦者,他有自己的梦想和抉择。作为父母,我们唯有相信他们。

因为任何人,都无法预知他们的未来,与其将他们困囿在自己的期许中,不如放手,让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奋力一搏。

“为你好”,看似一切为了孩子,实质,不过让他们在为自己活罢了。

真正的“为你好”,不是让孩子替自己圆梦,而是让他做自己。

作者:窈小窈来源:十分妈妈(shifenmama8)

TAG标签: 心理罪十年珍藏版 自卑的心理 
再来一篇
上一篇:亲子关系就是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领导不会带新人,什么都不教我,我该怎么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