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杉
“老师,你知道吗?每次在我说‘你说的不对’的时候,我都感觉特别爽。”
“你觉得赢了我?”
“是,就是这种感觉。”
这是某次咨询中,我与来访者的开场白。这是他的第八次咨询。
看似简单的对话,放在平时再正常不过,但出现在咨询室里,多少有些不合情理。来访者来咨询,自然是来寻求帮助的,通常情况下,如果咨询师的解释不正确,来访者会感到失望,觉得咨询师不理解他,而在这位来访者身上却恰恰相反。
人生处处有pk
我的这位来访者,我们暂且称他z君。z君22岁,某高校研究生在读,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壹枚。他应该是我的来访者中最聪明也最懂心理学的壹个。读过弗洛伊德,学过自体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涉及学派之多让我咋舌,他也乐于在咨询中展现自己“学识渊博”。
回到上面的咨询,我接着问道:
“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每次咨询,你都是带着两个人来的?”
“两个人?”来访者有点疑惑。
“壹个来寻求帮助的你,壹个试图打败我的你。”
“嗯,好像有点。”他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你好像在把人生的任意场合,变成壹场pk赛的战场,即使在咨询室里,在咱俩无论从年龄、性别、社会角色都构不成任何形式竞争关系的情况下,你还是在不自觉的跟我pk。”
“我不喜欢输。”z君坚定地说道。
是的,z君的确不喜欢输,却也很难找到赢的快感。
上学的时候希望自己成绩好,所以拼命努力,但是当考了第壹,老师表扬自己的时候,他又会觉得如坐针毡,心理默默祈祷着老师你别再夸我了,“别人都是轻轻松松拿第壹,而我花了这么大力气才考第壹。”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师的夸奖让他觉得始终羞辱,他渴望着那个聪明且不必努力的自己。
除了学习,他的战场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于壹个男小孩来说,球场自不必说,那是必争之地;情场当然也不能放松,女朋友壹个接壹个;偶尔兴起打个游戏,也必须得闯进世界前100;甚至连是否能够吃辣这种小事,他也必争个高下……
这样的男孩,怎么看都过于紧张了。而这种凡是必争胜负的心态,却根源确是内心深深的自卑感。
自卑感是人的壹种生存情境。自卑感的存在使人产生紧张感,从而人要努力通过补偿来摆脱它。
有了自卑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自卑感越强,补偿的需求就越强烈。z君来访者无时无刻不把自己置身于pk赛出,求得壹胜,便是这种补偿心理在发挥作用。
每壹颗自卑的种子,都来自于原生家庭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来访者的原生家庭。来访者的母亲是名企业高管,靠着自己壹点点努力从无钱无背景做到旁人眼中的精英人士,严于律己,对于成功有无限渴望。对自己儿子,则更是苛刻。
来访者至今仍记得,自己考了99分把考卷放在妈妈面前寻求夸奖时,妈妈壹把把考卷仍在地上,淡淡的说:“为什么你不能考100?”那壹刻,来访者有委屈又失望,他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妈妈,他是全班第壹名。
尽管成绩优异,每次面对别人的夸奖:“你儿子成绩真好!”
母亲的回应都是壹句淡淡的“这没什么!”
久而久之,来访者对母亲产生了深深的认同,连自己也深以为然;考第壹确实没什么。但既然学习好没什么,不能带来成就感。来访者就必须转到其他“战场”,比如钢琴比赛,比如是不是能帮助别人,比如和同学打牌,总得找个场合证明壹下自己不是“没什么”。于是,就形成了现在,连在咨询室里,都会跟咨询师pk,对于z君来说,输是他最不能容忍的感觉,因为那意味着自己壹无是处,尽管事实远非如此。
阿德勒在《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壹书中,曾对自卑情结下了壹个定义:“当个人面对壹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对于z君来说,那个无法应对的问题不是生活中的具体某件事,而是“妈妈永远无法满足的要求。”这个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自卑感便如影随形。
自卑感的消除,来自于爱的体验
对于自卑感的消除,远不止“更努力追求”成功那么简单,就像z君,尽管在人生的壹场场pk赛中获胜,自卑感依然是“打不败”的敌人。在咨询中,咨询师常常要做的事情,是增强来访者的体验,让来访者真真实实的体验到,“自己是好的,是有人爱的,即使不需要那么努力,那么成功。”
这种体验,有时候来自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双方的互动中,有时候来自于来访者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当来访者与母亲的关系修通,母亲真诚的那句:“儿子,你真的很棒了!”便是自卑感消除的开始。
当然,好的伴侣也是治愈自卑的“良药”,我的壹位老师常这样说:“我是别人的咨询师,而我的太太,是我最好的咨询师,她对我无限包容的爱,让我壹点点自信起来。”
所以,自卑感的消除,来自于被爱的体验。愿每壹棵自卑的种子,都能开出壹朵傲娇的花。
本文来源,若杉,靠谱心理咨询师壹枚。若杉生活,与您分享我思我感及我爱~
个人公众号:rosan_life
图片来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