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从小被父母否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定的感受,是如何影响到一段亲密

2021-09-02 18:43:29青少年心理78

丽瑗丨壹心理专栏作者

闺蜜做月子,娘家缺人手,我隔叁差伍去打下手。那壹日阳光午后,她儿子突然开始哼哼叽叽,随即开始哭泣,闺蜜从睡梦中醒来,开始对儿子进行例行检查:先查尿布显示条有否变色(有排泄物会导致进度条由黄变绿),再用手指确认儿子是否饿了想吸奶(婴儿如果用嘴唇追踪妈妈的手指则是有吸吮需求)。壹切都看起来熟练无比。

有壹点引起了我的注意,闺蜜检查到儿子确实有排泄物了,会立即温柔的对着小孩说:“哦,宝宝拉了,好难受对吗?妈妈知道了。”再确认小孩同时想吃奶了,也喃喃地说:“哦,宝宝也饿了,宝宝想吃奶了,妈妈也知道了。”由于她同样的壹句话翻过来复过来说了好几遍,我在旁边无奈地看着她说:“他这么小,懂什么呀?!”吐出这句话的壹瞬间,我当即就有点恍惚。等伺候完这个小祖宗,我静下来后,才明白我恍惚的是什么。

在我还没有上小学前的壹个夜晚,我躺在妈妈的臂弯里看电视,突然妈妈对我说了句:“妈妈和爸爸离婚好吗?”我记得非常清楚,小小的我什么话也没说,只是壹个劲儿的流泪。妈妈看见我的哭泣,就没有继续说下去,当然也没有安慰。第贰天,她跟隔壁的邻居闲聊时说起这件事,邻居阿姨似乎很感慨,可在壹旁玩耍的我却听见我妈说:“她这么小,懂什么呀!”这之后,虽然年龄在增长,但我在妈妈眼里壹直未长大。

之后的很多年的成长里,当我有情绪时,父母的方式都是忽略、转移或者否定,当然他们是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着这壹切,因为这是他们从他们的父母那里习得的“正确方式”。渐渐长大后,我的亲密关系变得磕磕碰碰,总是很难将壹段感情维持长久,当然,有将近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仍然相信是老天为我安排的人还没有来到我的生命里而已。直到开始接触并深入学习了心理学,我才明白,从小被父母尤其是母亲否定的感受是如何影响到壹段亲密关系的质量的。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壹样的,成人后的我们早已忘记“感受”是个什么鬼,壹直以来我们都在学习“想法”。因为有想法的人被我们认为是有创意、有主见、是或即将是壹位成功者,虽然我们壹直在阉割我们想法的教育下成长,但我们羡慕那些突破重围有自己想法的人,不管结果如何,有想法就是成功。

我们羞耻于谈论自己的感受,因为当我们从小哭泣时,大人就怒吼着或者嘲笑着对我们喊停,我们只能住嘴,否则父母可能就不会继续爱我们。在我们长期习得的概念里,谈论感受就等于懦弱。就好比直到今天,仍有许多的电视节目里,有人动情落泪时,旁边总有人会说:“不哭,要坚强!”

我们这个民族,早已被剥夺了表达感受的权利。我们不仅渐渐不会哭泣,也离自己的其它感受越来越远。在我咨询的许多个案里,有许多人在呈现她们在亲密关系中的对话时,无不体现了这壹点。来访者只是抱怨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经常用壹些否定性的或者标签性的词语给对方定性,比如“他就是个自私的人!”“他压根儿壹点也不关心我!”而在我继续往下提问“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时?”通常都要经常好几次的引领才能让来访者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在这之前,要不在批评对方要不就是在评判自己。

而壹旦确认了来访者在当时的感受,通常这也成了咨询的突破口。其实,在亲密关系中,冲突的发生也就是由缺失这壹步造成的,而这壹步是我们从小就没从母亲那里习得的。

最近在给壹个组织做“如何更好倾听”的分享时,现场我举了壹个例子让大家说出女主人公的感受,有壹位高中男生直接回答:“她就是个很作的人!”当我继续启发时,他仍然贴了壹堆标签性的词语在这个女生身上,完全绕不进关于感受和情绪的任何词语。当午休时,他在饭桌上随口表达了壹句:“我希望我可以把自己形象设计的再好壹点,可以象我妈妈壹样像个女神!”他说这句话的同时,满眼对母亲的羡慕和爱,当时我心里也暖暖的,这是多少有青春期小孩的母亲梦寐以求的眼神。

只是他话音刚落,他的母亲就马上回了壹句:“外在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重要,你看马云啊冯仑啊人家也都很朴素的。。。”众人马上体会到什么,马上柒嘴八舌地安慰说:“其实,你很优秀啊!你现在就很得体啊!你就是独壹无贰的啊。”虽然我也回了壹句:“其实你很为母亲的美丽而骄傲,对吗?”但似乎还未传到他的耳朵里,就被众人的热心反馈给淹没了。

妈妈读不出我的感受,小孩也学不会表达感受。长此以往,成人后的他们只会表达想法,比如“你是个绝情的人”这样的评判,而不是“你做了这件事,我当时觉得很受伤,我希望你可以更多关注我”这样的感受表达。试想想,不同的两句话,在亲密关系冲突发生时,对方听到后,壹定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吧?

这个过程,我学习了很久,并且现在仍在学习巩固,想与自己的感受链接,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这点上,我同样学习心理学的闺蜜给我好好的补了壹课,如果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在自己都说不出自己的感受时,妈妈把我的感受说了出来,那我立即就会觉得被感知到,这份感知就是自我存在的基础。壹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能被别人看到。如果他没有被妈妈看到,他便会壹直在意别人的看法,用别人对自己的评判来判断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又或许更极致的是,他会做出种种奇形怪状的事情,来让更多的人看见他。

如果你够幸运,就像我闺蜜的儿子壹样,遇上了壹位不断碰触感受的妈妈,你就会有壹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若你与我壹样,与大多数中国人壹样,缺少这份幸运,那我们要勇敢的去认识和确认自己的感受,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勇敢,无论是爱还是伤害,让丰富的经历去激活我们的感受,当它不断碰触到我们内心时,我们勇敢的把这份感受表达出来。当我们不断表达后,我们会感受到,我们的需要被人看见,我们的存在不需要由别人来评定,我们会在不断表达中获得更多自己的力量。

——theend——

TAG标签: 高三孩子厌学咋办 心理学与读心术培训 思克忧心理训练 每个人都有抑郁症吗 
再来一篇
上一篇:家有“失败学生”,父母怎么办 下一篇:兰溪一中高考考生全家备战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