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孩子心里最痛的伤:父母对另一半的攻击

2021-08-31 07:15:37青少年心理155

无论这个婚姻的状态怎样。

孩子的生命流淌的血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孩子是父母的结合体,在潜意识会不自觉的与父母认同,如果一方总是攻击另一方,实则就是攻击孩子本身!

01

与父亲的和解之路

这些天感觉格外的有力量,其实仅仅是因为我跟父亲平静的通了一次电话,平平淡淡的几句家常。以往打电话回家,经常是跟继母能聊很多,父亲跟我没有什么话。

父亲年轻的时候接爷爷的班在兵工厂任职。到了90年代,兵工企业面临破产。父亲是爷爷奶奶最小的儿子,奶奶从小就比较惯他,爸爸心理上没能断乳,所以生活上缺少担当,于是养家的重担是继母挑起的。

一个在原生家庭里娇生惯养的小儿子,自然家务也是干不好的。于是,很自然的,家里的亲人朋友会替继母打抱不平。一个男人,在外面赚钱不行,在家里家务也做不好。

我也渐渐的在心疼继母的同时,内心埋怨起父亲的无能。不知不觉我大学毕业到工作后,每次打电话回家主要都是跟继母交流。甚至有时候是爸爸接起的电话,我第一句说的是:爸,“我妈呢”?很多年我都没有似乎也不愿意去面对与父亲的关系。

前年在公司做一个心理测验,有一项是写亲人的三个优点。写每个人的优点都很容易,当我写到父亲的时候,竟一个也写不出来。当时身边的同事给了我一点回应:“与父亲的关系是会影响到你生活的,你的生命一半是父亲给予的,如果你对父亲是不接纳的,你能真正生活的快乐吗?”

与父亲关系的疏离从那时上升到了意识层面。3岁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的,妈妈离开了我们生活的那座城市。7岁的时候爸爸再婚,3岁到6岁的世界,我是爸爸生命中的唯一,留个我太多美好的记忆。

爸爸只要休息,天气不差,不是带我去城市周边水库,就是带我去公园。印象中每一程来回都要骑自行车来回两个多小时。爸爸兜里的钱总是不多,但是只要看到有小孩玩的蹦蹦床等,不惜花光身上所有的钱,让我玩的痛快。

如果去郊外的途中下雨了,父亲会脱掉自己的衬衫,穿到我的身上。我坐在自行车前边,被父亲的身体守护着。父亲光着肩膀在雨中保护我,我说:“爸爸你冷吗?”父亲笑着说:“不冷”;如果带我去哪玩,我睡着了,父亲就把我抱回家,再步行回去骑自行车。单程都要走上近一个小时。

在父亲的娇惯下,我有时还会很任性。记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去公园,我看到了一只花翅膀红辣椒的蜻蜓。非要父亲捉给我,父亲没能捉住。问我:“我给你捉一只花翅膀的,行不?”我说不行,就要那只。父亲当时脸上那副为难的表情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他在用那力所能及的所有的爱,给他的女儿。

后来父亲和继母再婚,次年妹妹出生了。父亲小时候,奶奶就经常对大爷和姑姑们说:他(父亲)小,你们让着他。所以,父亲自然而然的在我和妹妹玩的时候,对我说:“他小,你让着她。”

或许,与父亲内心渐渐走远就是从那开始的,父亲那句从奶奶那习得而来的无心之言,让我感受到父亲爱妹妹多于爱我,甚至感觉自己不被爱。继而听到家人经常形容父亲:“干啥也干不好”。逐渐父亲在我心中也变成了一个优点都没有的印象。

其实父亲是一个很手巧的人,小时候他会把桃核用锉刀搓出一个小篮子的形状;父亲在某些方面也很有灵气,还用我的名字编打油诗给我听,很押韵;为了让我玩的开心,父亲不知从哪弄的铁链,硬是从房梁上给我栓个秋千出来,我一天玩好多次。小时候,在我心中,父亲其实无所不能……

美好回忆太多:记得父亲每次上班我都舍不得他走,我会一直跟着他走到胡同口,然后临别前他像轰小鸡一样轰我回家;冬天父亲买好雪人冰糕,把他们藏在雪堆里让我找,在雪堆里找冰糕的感觉特别美妙……

父亲这辈子虽然有些明显的缺点,但是他一直在用他会的最好的方式爱着我。父爱是深沉的,无言的,可是不接纳父亲的日子里:儿时与父亲的亲密,长大后与父亲的疏离,是我心底最大的痛。渴望与父亲走近却无能为力不知道悄悄哭过多少次。当我渐渐放下自己对父亲的期待,改变着自己的模式,才发现,父爱一直在那里,只是我的心不够柔软,没能感受到而已。

02

彼此攻击最受伤的是孩子

几乎每个知道我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人都很诧异:“我真的一点也没看出来你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以前我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听了越来越多单亲家庭长大孩子的故事,才渐渐的明白为什么。

成长自己的路上,看到大量离婚个案。看到离婚双方的相互攻击时孩子的受伤,我越来越能体会老师们常讲的一个道理:“离婚本身并不能给孩子造成伤害,养育人对离婚事件的解读,以及父母功能是否保持良好,才是关键。”

我的幸运在于,跟随父亲和奶奶长大的过程中,几乎从未听到过父亲和奶奶对母亲的抱怨和攻击。生母每次回家看我,他们都是友好欢迎的态度,我一直跟姥姥家所有人保持这联系。所以,很多年里,并未感受过爱的缺失。

记得王为念导演不只一次的在电视节目公开表达对前妻的感谢,感谢前妻从没对孩子说自己的不是。

回想起我初中的一个同学,男孩子,也是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爸爸生活。他跟我说过年的时候会用鞭炮,扔进姥姥家的院子炸玻璃。我当时只是以为他淘气。现在回想起来,他对母亲乃至姥姥家的怨恨,应该源于于父亲这边亲人。

还有一个案例:妻子因为跟丈夫的感情不和,婆婆又很强势。生孩子的时候,身边都没有人照顾,于是心冷离家到外地打工了。她既没有跟丈夫办离婚,又不停的往家里寄钱供孩子们读书。儿女结婚前的物品很多都是她买的,可是儿女却不认这个一直惦记她们的娘。连婚礼都不许自己的母亲参加。原因就是父亲和奶奶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对母亲的“恨的种子。”

对对方没有怨言,不是因为对方的完美,而是出于自己的宽容以及对孩子的爱。何况一段关系的破裂,双方一定都有相应的责任。

文章导演的《小爸爸》,给了我们一个正能量的启示:起初孩子回来寻找爸爸,于果表现的既不负责,又让人愤恨。为了和自己的现任女友看电视,他竟让儿子站在外面举着天线,导致儿子被蚊子咬满脸是包。

可是夏天从不跟父亲计较这些,因为从小他的妈妈已经在他的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为他塑造了一个超级英雄的父亲形象,最终,夏天的纯洁的爱唤醒了于果,父子从此谁也离不开谁。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于果都要争回抚养权。

中国现在很多离婚的家庭,拥有抚养权的一方,内心有着许多不满的情绪,不是经常对着抱怨对方,就是拒绝对方的探视,让另一方失去了作为父亲/母亲的功能。孩子才感觉到了爱的缺失,家的残缺,内心对完整的家无比向往。

同样,很多婚内的家庭,如果强势的一方包括家庭内部其他成员,总是指责弱势的一方。对孩子来讲都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孩子就像一个挡箭牌一样,主动的出来替另一方在挡。无论谁发出的攻击的箭,都是经过孩子后射向的对方。

孩子是父母的结合体,在潜意识会不自觉的与父母认同,如果一方总是攻击另一方,实则就是攻击孩子本身!强势的一方总是攻击弱势的一方,孩子会内在寻求与父母的相同感。内心一个子人格强势无比,一个软弱无能。内心经常纠结与强与弱斗争的矛盾中。

无论这个婚姻的状态怎样。孩子的生命流淌的血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听到的都是对其中一半的不接纳的、指责的、抱怨的。这个孩子的生命很难真正的快乐。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请别攻击ta的父亲/母亲……

来源|阅微心理(ID:yuewexinli)

TAG标签: 焦虑发作怎么办 仇恨心理学 叛逆裸露时装秀英文 
再来一篇
上一篇:早恋也许是件好事 下一篇:孩子的痛苦,是为了表达对男子高中生的日常父母的忠诚与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