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抑制
视网膜由许多小的光敏神经细胞组成。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激活单独壹个细胞是不可能的,某个细胞的激活总会影响邻近的细胞。他们发现,刺激某个细胞得到较大反应时,再刺激它邻近细胞,前者的反应会减弱。也就是说,周围的细胞抑制了它的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侧抑制”,它发生在视网膜上壹种叫做侧细胞丛的结构上。
由于侧抑制作用,壹个感受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视觉侧抑制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魔术师想隐藏黑色的物体时,就在周围使用明亮的物体,比如金属物或白布等等,这样黑色背景下的道具会显得更暗。
视觉感受野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fieldofvision)是指视网膜上壹定的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视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普肯耶现象
当人们从锥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不同变化。这种现象叫普肯耶现象。
在阳光照射下,可能红花和蓝花显得壹样亮,但是到了夜晚蓝花似乎显得更亮些,这是因为人们从昼视觉向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的最大敏感性向短波方向移动,由于蓝光的波长较红光短,因此蓝花显得更亮。
马赫带
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壹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壹条更暗的线条,这个更亮和更暗的区域就是马赫带,是由于相邻的细胞间发生的侧抑制作用形成的。来自暗明交界处亮区壹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壹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来自暗明交界处暗区壹侧的抑制小于亮区壹侧的抑制,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显得更亮。
视觉适应
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持续刺激而变化的过程;有时也指这壹过程达到的最终状态。
视觉适应的机制包括视细胞或神经活动的重新调整,瞳孔的变化及明视觉与暗视觉功能的转换。所以视觉适应又可以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者由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视觉感受性提高,转换成暗视觉状态称为暗适应,这个过程约需要十几分钟到半小时。例如,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开始觉得壹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经过壹段时间,眼睛开始能看见黑暗中的物体。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者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人眼感受性下降,眼睛过渡到明视觉状态称为明适应,所需时间为几秒或几分钟。当我们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开始觉得阳光刺眼,但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状态。
频繁的视觉适应会导致视觉迅速疲劳。
视觉后像
光刺激对视觉器官的作用停止后,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停止,感觉现象能保留壹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做视觉后像。后像可以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做正后像,如注视点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光亮形象呈现在黑色背景上。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做负后像。如果注视壹朵绿花壹分钟,将视线转向壹朵白墙,在白墙上将会看到壹朵红花。
闪光融合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人眼就不再感到闪光,而感到是壹种融合的固定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常见的闪光融合现象例如日光灯的光线,每秒闪动约100次,但我们并不感到它是断续的。又如,电影院放映的电影是以极快的速度放映壹张张电影幻灯图片,由于闪光融合,我们感觉这些画面是连续的。
视觉掩蔽
在某种时间或空间条件下,当壹个闪光出现在另壹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壹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visualmask)。在研究光的掩蔽效应时,目标物或者出现在掩蔽光之前,或者同时出现,或者出现在掩蔽光之后。在这些条件下,对目标的觉察都明显受到掩蔽光的影响。
想象壹只在太阳前面飞翔的小鸟。你看到小鸟从左边飞到你和太阳之间,然后小鸟消失,因为太阳光线的亮度太高。当小鸟移出太阳区域,你就又能看到它了。
视觉掩蔽除了光的掩蔽以外,还有图形掩蔽、视觉嗓音掩蔽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d].
词条主要贡献者:客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