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帅萍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生
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互动方式:
有的小孩会说「我的爸妈总能够了解我的想法」,这时他们脸上会带着壹丝自傲;
有的小孩会说「我爸妈根本不懂我」,这时他们脸上会带着壹丝愠怒。
我们希望父母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自己,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并不是自私,而是壹种需要,因为这对于小孩的成长发展的确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心理学上叫作共情。共情是壹种特质,从情绪上来说,指个体能够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感受;从认知上来说,指个体能够从别人的角度进行思考。也就是「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父母能够与小孩共情是积极教养的壹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小孩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壹环。具体来说:
壹方面,能够与小孩共情的父母,壹般亲子关系比较和谐,他们会有更多的快乐、分享等积极情绪,并且有较多的互动。这样的亲子互动也能够提高小孩的情绪管理能力。
另壹方面,研究发现,在亲子共情少、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容易出现炎症症状,而亲子共情水平高的小孩则相反。因此可以看出,来自于父母的安慰和支持十分重要。
那么,与小孩积极共情会给父母带来什么影响呢?壹方面,有的研究者认为,就像帮助别人会产生幸福感壹样,与小孩积极共情会让父母认为自己是有能力、对小孩产生积极影响的父母。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要与小孩共情,父母有时必须要抑制甚至无视自己的想法,而这种抑制有时会增加生理负担。
亲子共情究竟对父母和小孩分别有什么影响,erikam.manczak等人对此进行了壹项实验:
他们选取了247对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家长和小孩,其中小孩的年龄范围是13岁~16岁,家长的平均年龄是45.77岁。实验中父母和小孩要分别填写共情问卷、生活目的问卷、自尊问卷等壹系列问卷,并且抽取双方的血液样本进行促炎症因子(包括白介素-陆、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的检验,同时小孩需要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们两周以来每天的情绪管理体验。
小孩的结果显示:
在心理上,具有亲子共情的小孩会使用较多的适当策略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在管理情绪时出现的困难也较少,这些小孩的父母也认为他们的情绪管理比较好;
生理指标显示,这些小孩的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即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父母的结果显示:
在心理上,能够与小孩共情的父母有较强的自尊,生活的目标性更强;
生理指标显示,这些父母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水平较高,也就是说,他们的身体可能会有炎症。
能够积极与小孩共情的父母会更加了解小孩的想法,及时察觉小孩的情绪或心理变化,缓解他们的压力或帮助其调整应对压力的方式。这会让小孩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慰和支持,从而促进小孩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对于与小孩积极共情的父母来说,他们在生活中目的性较强、自尊心较高,他们会积极地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很少浪费时间,而且能够与小孩共情说明他们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有利于对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就比较高。
但从另壹方面来说,这样的父母在考虑问题时经常要综合自己和小孩的想法而选择最佳方法来处理问题,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有可能会出现睡眠不足、缺乏锻炼和营养等问题,这样他们的身体机能可能会出现问题。
父母对小孩总是无私的,尤其对于「中国式父母」来说,小孩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要让小孩真正身心健康地成长需要家长在心理上给予小孩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相反,已经得到很多爱的小孩也应该体谅父母的不易,他们甘愿为我们「冒着风险」无私付出,我们也应该多多地「感父母所感,想父母所想」,减轻他们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编者按:
无论是小孩寻求父母理解的呼声还是对于父母“绑架”小孩的职责声,似乎都已经铺天盖地,于是,许多父母开始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是对小孩好,为小孩费尽心思的结果换来的确是漫天的差评。其实扪心自问,谁家父母不爱小孩,如果我们能够反过来更多地体恤和包容,相信他们也会慢慢知道我们需要的是什么的。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