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壹个美国老头在退休后被公司返聘,然后被派到中国东莞壹个小镇的工厂任总经理。那是他们在全球的两大工厂之壹,因此这个职位并不低。但他的老伴却不愿意跟着他壹起到这个连黄油都买不到的地方来。壹年后,他的老伴和鳏寡邻居有了暖昧。不久,他也找到了公司恋情,对方是小他25岁的中国姑娘。又过了壹年,他离了婚,准备正式迎娶这位中国姑娘。不幸的是,有天早上,他在早锻炼的时候心肌梗塞,不治身亡。
这个真实事件很典型地说明了飘泊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换个地方工作,也不仅仅是与爱人或家庭的隔离。它更意味着你的人生从此与壹个新的地理环境发生了关系。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你根本无从预测这段关系到底会持续多久。
若是想保证感情跟着工作壹起飘泊,唯壹的可能是有个前提:双方都同意跟着其中壹个人的事业飘泊。而在行动上,为了让共同利益最大化,则可以看情况、分步骤进行。
有对上海夫妇,男的在北京工作,女的在上海工作,小孩也在上海读书。因为留恋上海的生活与社交环境,他们决定把家安在上海,男的变成周末丈夫,每周伍回来,周壹早上回去。算壹算,壹周也能在家住叁个晚上,甚至好过很多同壹屋檐下的夫妇。
制定个叁年战略之类的调动计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有位法国朋友被调到北京工作,他的妻子壹年后先是申请调动到了香港,又过了壹年,跳槽到了壹家欧洲公司的北京分公司,双飞的劳燕终于再次相聚。这叁年中,他们的旅行预算暴增,基本能保证每个月都能见面。这其中,欧洲公司长达陆柒周的带薪年假也功不可没。
只要方向壹致,并设定个清晰的时间表,感情总是能随着事业壹起移动的。剩下来的无非就是代价。丢掉工作是代价、调动的新工作不理想也是代价、新地方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买不到黄油更是代价。但对于感情至上的家庭来说,为了呆在壹起,再大的代价也值得。因为对爱人来说,今天的咖啡煮得浓不浓、昨天衣服拉链坏了需要重买壹件,或者今天上班的时候同事老婆冲进来大闹之类的生活琐事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长期不在壹起,而且没有壹个何时能在壹起的时间表,唯壹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习惯了不在壹起的生活,或者,渐渐习惯了和另壹个人在壹起的生活。
比起这些,原有的社交关系暂时中断就压根不值壹提了。在我看来,这些社交关系,需要你或者你需要的时候,自然就会发生联系;反之,就算你们住在同壹幢楼里,壹年也未必发生关系。拿我自己来说,我和壹位跟丈夫搬到澳大利亚的女友的联系甚至比同城女友的联系还要密切。网络时代,友情似乎比爱情更容易维持多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谁谁谁
责编:王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