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芬|壹心理专栏作者
我的来访者中常不缺乏高知高学历和非常聪明者,自身学习能力很强学识丰富,在面对个人心理问题上,心理学知识也很丰富,他们的好强和追求完美,通常会让他们刚开始的时候会选择个人自学心理学来自助。然而最终发现心理学的知识可能学全了,道理全明白,但是自身的问题依然在那里,才往往会想要做心理咨询。
因而常常我会碰到来访者同壹个困惑:我懂很多心理学的知识,可是依然帮不了自己。这是为什么?
就像那句话: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壹生。
想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感受。
心理学知识很丰富,那是你的大脑贮藏的知识量很多,懂得很多道理,但这些只是道理,道理没有进入心里的时候。好比壹个人很渴,他拥有丰富的水源,就像他拥有壹个水库,可是他没有把水喝下去,身体其实并没有得到水的滋养。这是壹个方面。
并不是说这个人知道的越多,他就越是无所不能,可以解决掉自己所有的问题。而是存在大脑中的知识有没有运用实践到了内心的层面,有没有被身体和内心吸收到。
我个人在学习心理学那段时间,基本上所有我学到的方法都会先拿在自己身上使用,感受和体会这个方法到底有没有用,是否能帮到自己,因而会对壹些疗法有自身的体会。这壹点对我帮助很大,我首先帮助自己内在成长了,然后用我内心感受到切实有用的治疗方法来帮助我的来访者。
可是我相信别人也会和我壹样,在身上实践所学的方法。可是有些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身上。
这是因为,道理不等于体验。道理是意识层面的东西,体验是内心的感受。
特别是,心理失调非常严重的个体,壹方面会面临着内在严重的阻抗以至于很难觉察到人格或无意识中的壹些东西。另壹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壹面,心理失调严重的个体自我是特别弱小的,特别需要借着壹个客体的作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当中,个体感受到被看到,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被接纳,被支持。产生自我认识自我觉察,因而重新建构起内在的人格中的自我。
由于人的人格基础来自于母婴关系。也意味着来自于关系。而且绝大多数人的壹生中是需要在关系中体会到自我的存在,自我的感受。
内在的关系需要被修复,往往需要借助壹个外在的关系。个人可以在内心感受和体会。
为什么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来说移情是重要的?
因为借着移情,内在自我的关系重现,亲密关系的模式重现。如此内在自我和创伤之处才能被看到和处理。意味着自我觉察和自我的修复以及人格的整合在过个过程中产生。
因而越是面对心理失衡严重的个体,咨询师所承受的压力会越重,因为咨询师会成为壹个被投射的客体。其作用是映照出当事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和问题情绪,然后找到化解疗愈之道。
看书和知识,个体没有被看到,没有壹个客体。没有壹个面镜子也没有壹个投射的对象。也没有壹个人支持或接纳,站在自我的壹边。没有壹种体验和感受出现。
因而对自己说壹万遍“我要接受我自己,我要爱我自己”,但对于那些人格超我很强势的心理失调的个体来说,这种方式只会成为壹个又壹个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而体验到壹次又壹次的挫败感和自责。因无法看清自我,反而每壹个帮助自己的方法都有可能成为壹个个对自己的要求,纳入原来的人格模式和思维习惯当中,变成对自己新加的负担。这壹点在神经症患者身上和抑郁症患者身上非常常见。
壹个方法,变成对自己的另壹个必须要做到的要求。变成另壹根把自己勒紧的绳子,不仅不能体验到自在放松,而是越加焦虑恐惧抑郁,变成负担而非卸下负担。
自我接纳是最简单的肆个字,爱自己是最简单的叁个字,最难的是如何去做到,怎么样才能做到。而这是壹个肆两拨千斤的技巧,可能需要打破壹些原有的思维方式逻辑。更需要壹个关系的环境和壹个时间段的耐心来产生作用。
本身在咨询关系当中,关系的建立,关系的互动,通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接纳,这份外在的咨询关系渐渐地内化成为内在自我的关系,包括需要觉察的壹些部分。常常来访者不自觉地陷入于原来固有的强大思维惯性和人格模式,咨询过程也就是在慢慢建构起壹个新的内在模式的过程,通过来访者在咨询中的体验。我把它称为,加入壹些新东西打破原来的格局。因而形成新的良性的循环渐渐取代,原来的恶性循环。那些给自己构成障碍的东西并不需要刻意去消除,而是在这壹个,加入新的东西的过程中渐渐的,对自己不利的那些原来固有的那壹面会慢慢的失去能量,弱化。
在我生命的前面的25年,我对书籍非常地感兴趣,因为它们是我壹个个的良师益友。壹扇扇窗口被打开,壹个个奇妙的,各种各样的世界呈现在我眼前,各行各业各门各类,世界是如此奇妙。自学可以带来壹种极大的乐趣,就是坐在屋子里,心却可以借着文字和思想旅行在宇宙的各个角落,探索发现这个世界和宇宙的秘密。阅读是对我如此重要,以至于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拥有壹个梦想,有壹个属于自己独处的空间,每天不用做其他事情,大把大把的时间来阅读。那个时候我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有壹天我会可能会停止这种形式的阅读,更加不会想到,这壹天来的居然这么快!
按兴趣来索取所需,是壹件好事。跟随心意来选择内心的所需,是有益于身心的事。因为我们常会根据心灵某个阶段的所需来调整自己。生命总在流动和变化,往往让自己意料不到。但也有如下这种情况。
往自己的脑子里面塞很多东西,告诉自己很多道理很多知识,只需要壹些书只需要通过阅读,就可以完成。可是到头来我发现,生命中有壹些我陌生的却很奇妙的东西,我壹开始,对人生的态度是做加法。因为整个世界都是这样,因为我所受的教育和我的,父母家庭给予的观念是这样,因为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都是这样。学历越高越好,学识越多越好,书读越多越好,赚的钱越多越好,房子越大越好,朋友越多越好,各种证考得越多越好,才艺越多越好......因此有许多书并不是我自己感兴趣读起来有感觉的,但是我依然对自己做了填鸭式的阅读,因为那是名著因为那是优秀的作品。就像对壹个不喜欢吃的东西但是还要拼命的咽下去,因为觉得这个是对身体有营养的东西。
以此类推,认为对自己的益的对自我的强加和身体本能的反应感受并不感觉愉快,但偏要这样,对自我形成壹种控制和强迫。身体和内心在这个过程中被忽视和压抑。而负面情绪感受在与日俱增。
对许多人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不壹定是因为兴趣,很多时候是因为内心的焦虑不安,而阅读则有时变成了壹种工作壹般的需要,感觉如此,才会更好,知道的越多,才会越有底气的感觉。因为内心的焦虑不安。
后来我遇见壹种智慧,与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化学反应,让我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做减法,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当越接近自己的内心,越读懂自己的感受,越明白自己的需求,开始不再强迫自己也不再想要看很多的书,眼睛不再盯着外部的很多东西,找到壹种跟自己的内心相符合的壹种生活态度:简单自然。于是学会了放下,于是感受到解脱和自由。
几十年加法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其实最难的那个是减法。而减法有可能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心,触碰到内心。
当习惯的加法的人生态度,并渐渐地形成惯性之后,其实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因为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因为心壹直不被看到,越来越压抑,心理越来越失衡,所以症状要跳出来反抗。
因为心,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需要被看到,本能的需要长大,当我们追求很多很多外面的东西来填充自己的头脑的时候,忽略了那颗心,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也忽略了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心被遗忘了,于是心需要跳出来呐喊。心里住着壹个小孩,它主宰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主宰着我们生命的意义,主宰着我们觉得生活幸福与否快乐与否有价值有意义与否。当他不被看到,我们只是壹具生活在集体潜意识中,在人世间行走的行尸走肉,然后内心的小孩,他很愤怒,他很怨恨,他很悲伤,很委屈,她在哭泣,她要反抗。
而我在这里,只是为了帮助你看到你的心,帮助你学会如何去更好的爱自己,那种爱自己和拥抱自己的感受,可能在多年的这种被我们教育的东西,被我们内在所信奉的壹些观念,遗忘。还是爱自己的本能还是在那里,因此,我的来访者会遇见我,因此,我会陪他们走壹段,帮助他们和内心的自我对话。
很多时候,壹个好的咨询师不会问你“你懂了吗?”而是“你的感受如何?”重要的不是你在咨询中懂得的知识和东西,而是你在咨询中的体验感受。而体验感受,恰好是内在自我,潜意识深处的东西。因为我们来做心理咨询,并不是不懂,而是懂很多,但帮不了自己,因为懂的东西没有给自己带来壹种东西:体验,感受。而转变的关键点,是体验和感受的转变,恰好它是我们的情绪情感的部分。
内心,你是否触碰到,而触碰内心,并不需要太多的道理。
因为我见到几乎所有的心理失调严重的来访者,最不缺少的就是理性,自我控制。他们最懂得的就是道理,和对自我的要求,完全明白想要什么,此时更多的道理和要求无异于增加他们内心的负担,而最重要的是如何减少内心的负担,让内心体验到更多的自在自信,愉悦。这个时候他们最不需要的就是道理和要求。
所以你的咨询师是让你体验到更多的放松,自信,自我认可感和自由感,你的感受和体验可以检验自己是否找到合适的咨询师。
作者介绍:吴晓芬,又名默默.qq&微信:1501728029.:吴晓芬。资深心理师/治疗师.心灵探索者.从业第八年,与阳光心理论坛合作出版<走过抑郁的日子>壹书.咨询取向: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认知疗法,森田疗法,艺术疗法,禅宗的智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