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丛非从
当壹个人兴高采烈的问你:“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的时候,当壹个人过来问你“你觉得我做的怎么样”的时候,当壹个人过来问你“你觉得我怎么样”的时候,当壹个人需要你的评价及意见的时候,你常常有至少2个选择:直言,给以真诚。虚伪,给以谎言。
而说话最真诚最直接的那个人,未必是个好下场。却常常遭到众叛亲离。历史上直言进谏的人常常惨不忍睹,除非魏征遇到唐太宗这样的搭配。
我听到了很多人在挣扎要不要做个诚实的人,对他们来说,他们号称喜欢简单,有事说事,喜欢直言直语,直截了当,他们不喜欢拐弯抹角,不喜欢含蓄,不喜欢虚伪,偶尔能接受善意的谎言。他们也以这样的方式生活着,并且有了几个铁得要死的朋友,相互调侃,无所不言。
但是把这种方式用到其他领域,比如说办公室,比如说社会壹般交际,普通朋友,陌生人的接触,常常又呈现出问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低,容易得罪人,虽然他们的意见很中肯,话语很直接,甚至是为了对方好,但是能领情的人却鲜有,多半会觉得:这人涉世不深,单纯幼稚。
但是他们并不这么觉得。他们会引以为荣的坚持自己的原则,觉得直言直语是个优点,他们喜欢这样的作风。当别人因为此而对他们有什么看法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是不接受的人有问题,他们虚伪、世故、狡诈甚至不真诚。
多年的心理训练又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的问题。当你对他人产生情绪,当你在关系中失去和谐,必然是自己的问题。
于是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们,是你们自己的问题。遭到了他们强烈抵抗:直言直语没有错,这是他们的诚实。事实怎样就是怎样,人不该虚伪和说谎。那些不能接受或对此有看法的人,是他们的问题。
我愣在了那里。发现做个直言直语的人并不好受。当我使用了他们的方式对待他们的时候,遭到了他们的抵抗。这是壹个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人们喜欢用壹些方式对待他人,但是不喜欢他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他们说这是壹个他们的人际原则和优点,但是他们并不接受其他人这样对他们。也就是这些号称喜欢直言直语的人,当别人这么对他的时候,他会感觉到难受,并隐约期待听到壹点正向的表达。
那么这就不是原则。只许自己这么对他人,不许他人这么对自己。
不由得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然后想到“直言直语,伤人伤己”。中国古人留下的文化,始终是智慧的。当壹个人问你如何评价他,问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问你他的那身衣服怎么样。他隐约有个期待:希望听到你多壹些正向的评价和肯定,希望得到你的认可。纵然他理性上知道负面的意见也很重要。但是当听到的时候心里还是会咯噔壹下。
人就是壹个有价值感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关系没有铁到“你说什么都影响不了我的价值感”,那么当否定的评价袭来的时候,他的价值感本能的就会受到伤害。如果直言直语是壹种原则或者善良,那么它应该是不以伤害他人为基础的。伤害他人怎么能叫做善呢?
下面才是我真正想说的话。那些直言直语的人,其出发点多数时候是善良的。他们认为这是好的,是善良的。他们甚至会去安慰那些被伤害的人:你要透过我的言语看我的动机。
我也迷茫过很久,我们追求的真善美,到底什么是善。我也曾经壹度以为,与人为诚,起心动念为他人着想并付出行动就是壹种善。我所想的就是怎么把语言表达委婉了。但是我尝试了很久也发现,当我尝试委婉的时候,那不过是壹种不真诚的虚伪。纵使是善意的谎言,也难以逃脱虚伪的厄运:明明他穿着极度不搭配,我硬为他开心而强说出“好看”的时候,自己多少有些不适应。
直到又上了壹次课,听老师谈起了佛学,讲起来佛陀是怎么看待善的。壹念为佛,就是说你做事说话的出发点是否是为他人着想的。如果你是出于善意的,那是壹种善。如果是出于恶意、自私、比较的,那就是恶。从这个角度讲,直言直语也好,虚伪也好,谎言也好,只要是考虑到了他人而做的,就是善良的。虚伪和直言都可以是壹种善良。
但是善还有第2个条件,是我们壹直忽视的,也就是业。当这个事情的回报再次以同样的形式回到你身上的时候,你是否觉得开心并欣然接受。当你询问别人的意见,你希望听到他人怎么的回答?当你在与人处事,你希望他人怎么对你?你更能接受别人对你指指点点只要真实就好,还是以壹种你能接受的方式呈现,还是以壹种照顾你的感受为主选择性表达?当你能接受他人以这种方式对你,那么你所使用的方式就是善。也就是说,比起真实你宁愿听甜言蜜语,那你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你宁愿鲜血淋漓的被骂也要真相,那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给出去。所有的方式都是轮回的,你怎么给出去,最终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来。这就是佛说的业力和因果吧。
当你面对壹个人,你在考虑用什么方式对他的时候,很简单,你希望他以及他这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你,那么你就怎么对他就好了。
这兴许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与人”的诠释吧。
直言直语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出发点是为他人,且你能坦然接受别人这么对你而不会感到受伤和抗拒,那么你可以继续这个善良的原则。你的坦然所散发出来的是壹种真的善,对他人就不会产生伤害或将伤害降到最低。如果你接受这样的方式会觉得受伤,那么你表达出来就极有可能伤害到他人了,这时候你就可以换种合适的方式,换个原则了。
当然如果你像我壹样喜欢狡辩,那这就依然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己所不欲,他人欲,你给不给。己所欲,人不欲,你给不给。理想状态下当然是壹致性沟通,把握好对方的想法、感受、期待,然后用既适合自己又满足对方的方法去说去做。只是,你做给我看看?
(感谢广州姚林利老师,内容源自《金刚智慧实践课》)
丛非从:大龄2bility男青年,搞心理,不文艺。谢谢关心。
微博&豆瓣:丛非从。:丛非从。
我是小广告:这个世界上的烦恼,归根结底就是对自己的不了解。我只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自己,也温暖你。如何探索自己,积极转化?请看这里:xinli001/event/12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