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治疗者很怕遇到边缘性人格的个案,而在实务里面,治疗者壹旦辨认出边缘性人格,往往急于脱身;而初学者呢,则往往陷于边缘性人格的网中,又急又气又失望,完全无法脱身。
相对的,正因为资深的治疗者几乎都吃过边缘性人格患者的亏,畏之太甚,而过度保护,把根本不是边缘性人格的个案,也误判为边缘性人格,这对个案而言,是很不公平的。
了解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对于创伤后个案(家暴个案、受虐者、灾变个案等)的同理,是最容易的;
对于壹般精神官能症个案的同理算是其次,比较难的是对强迫症患者的同理,不过只要有天赋、有动机,训练个两叁年,基本上,也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对于精神病患(精神分裂症与躁郁症等)的同理,就显着较难了。
躁郁症平静期的同理还算简单,但是在躁期中的同理,就很困难了;但是最困难的,还算是精神分裂症的同理,其中,又以僵张型与混乱型的同理最困难。
例如说:在lossingofassociation合并neologia的状况下,个案说:「今天机很,我不房间,有鬼,我给他们壹个机器,真是恶劣,早就不给她吃饼干。」同时,个案越说越气愤。这时候,光是理解就很困难,要同理更是困难。
当然,壹般治疗者不常处理精神分裂症,所以即便不会,也没什么关系。但是,人格违常者绝对不在少数,所以,不能不学会同理的技巧。
其中,最令人头痛的是边缘性人格的同理。
对边缘性人格的同理,必须要先对边缘性人格进行主体性了解,但是也先从客体性了解开始。
个案试图讨好所有的人,但是它所在意的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别人。
个案为了讨好所有的人,他不惜说谎,也很自然的演出各种剧情,来让人们喜欢她。
戏剧性人格者喜欢轻易承诺,但是常常跳票,而且情绪会主导他的理性。
喜欢夸张是戏剧性人格的特质,因为他们喜欢「舞台效果」。
但是在曲终人散,戏剧性人格者会感到相当程度的空虚。
读者不难看出来,这肆个人格是融合在壹起的。
刚刚的描述,也已经指出了
自恋性人格者,在意自己而已,他未必喜欢自己,但是只关心自己。
所以,他会设法膨胀自己,壹旦被搓破,就会立刻萎缩,陷于低潮。那是壹种易脆的自尊,自我强度不高。
当你退,他就会进,当你进,他会僵持不下,倘若你力量大,他会破碎,这时就是忧郁。
所以,这类人格往往在充满希望与完全绝望之间摆荡。这部份很容易被没有经验的精神科医师当成是躁郁症来治疗。
他们喜欢破坏制度,完全不按照制度来行走,他们会试图建立自己的制度,但是通常不会成功。这类人的防备心也很强烈,他会让你相信他已经相信你,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壹回事。
而边缘性人格者,上述叁种特质(戏剧性、自恋性与反社会性)都可能出现,但不是主轴,主轴是存在性不稳。
我们需要客体的恒常,我们需要这个世界是稳定的。
当我们壹屁股坐下,我们希望椅子不会突然溜走,我们希望门就是门,墙壁就是墙壁,你的老爸不是美国CIA派来卧底的间谍。我们希望壹件东西就是如我们所相信的那件东西。
但是边缘性人格者,这个客体恒常性破坏了,他们没有办法维持太久的信任,尤其对人(但其实对事物也是如此),所以,爱他的人,可能只是骗他的,他的职业,可能是别人同情他才给予的,他的失败,可能是别人有意捅他的。
用Matrix这部电影里面的主角来说:边缘性人格者的世界,母体常常当机,让身周的东西突然消失,包括感情、信任、感觉、价值等等。
所以,
由于客体不稳定,所以,边缘性人格者常常会产生壹种明显的内射作用──快速将身周的事物吸收到自己身体里面,就像壹只变色龙,快速转变颜色,融入背景当中,所有有壹个说法是:
边缘性人格者就像壹件衣服,当有人接近时,他开始兴奋,当有人拿他出来,他感觉到感激涕零,当有人穿上他,他开始变成这个人,同时讨好这个人的每壹件事,但是不用太久,他开始担心这个人会脱下他,所以开始恐惧,恐惧会转变成为愤怒,然后愤怒累积到壹定程度就爆发,爆发完再度自责与沮丧,同时,他为了证明对方不会丢下他,他得努力做出壹些对方不喜欢的事情,诸如:对方要求他不要在割腕,他就故意割腕──他得测试这个人的爱是否真正存在(别忘了,存在感对边缘性人格是壹件很难的事)。
等到对方终于忍受不了开始疏远,他就会「映证」自己先前的怀疑,然后用全部的力量来表现愤怒,终于激起壹个关系的结束。
多数治疗者会看到这段,但其实,边缘性人格的行为,还会产生古典制约。
因为这过程中,讯号通常是「有人对他表现善意」,结果通常是「这个人抛弃他」。
所以,「他人善意」将会与「被抛弃」发生连结,久了以后,
当然,在这段过程当中,边缘性人格者会过度神化原本的善意接近者,与过度贬低后来的离去者,这两者都会造成人们的困扰。
别忘了,边缘性人格者常常具有自恋性,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根本不管你是表现什么?
他们只对自己脑海中想象的你做出反应。
到这里,其实基本的部分已经说过了。
只要了解这件事情,那么全好全坏、投射性认同、情绪不稳、无端恐惧等客体性描述,应该不难被理解了。
但事实上,有更复杂的东西存在,这点并不容易了解,我试着说明看看──由于边缘性人格的客体分化并不完整,所以,爱跟恨的力量是不清晰的。爱恨两股力量往往同时呈现,同时表现在壹个人身上。
这过程就会产生split的效应,万壹当事人会把爱表达在某些人身上,他就必须把恨表达在另外壹些人身上,最复杂的状况,就是表达在同壹个人身上。
例如:因为我喜欢你,所以我恨你,你如果也喜欢我的话,你当然要接受我的恨意。
初步就说到这边,处理方式以后再说。
精神科病房常用的「行为约定」,对于边缘性人格是禁忌──因为有了约定,个案更能表现反社会性,也更能attentioncalling,也更会因为自己做不到而感到自责与壹切都无望了。
如前所说的:边缘性、空虚性(戏剧性)、自恋性与反社会性肆个往往同时发生,所以要鉴别壹个人的人格,不是那么容易。
现在精神医学界有个倾向──通通诊断为边缘性人格,其实,这也是治疗者对自己无能的壹种投射──因为说对方是边缘性人格,可以减少自己挫折感。
但是,这肆种人格的处理方式,差异可能不小,我个人是认为,不要混水摸鱼,还是要区分清楚。
例如:壹个反复出现自杀的个案,他可能是肆种人格中的壹种(当然可能更多种),治疗者必须弄清楚他的自杀过程。
例如:
边缘性人格者喜欢采取割腕与吞药。割腕的方式,通常是先用美工刀,慢慢由手腕内侧的表皮割起,先是薄薄割壹层,然后反复深化,当个案看到血珠从细缝中逐渐长大,变得晶莹剔透时,会感觉到壹种快感(愤怒感被补偿了),但是个案会继续割深壹点,因为这可以让自己感觉到我真的存在呢!
倘若个案直接把刀插入动脉,那就不倾向边缘性人格了,因为这种行为缺乏乐趣,缺乏慢慢观看自己身体被破坏时,心中被满足的快感。这要考虑其他的问题,比较多存在于
自恋性人格者(这可以证明他们的与众不同)。
倘若个案的伤痕并不深,但是在细部描述割腕的过程中,显得快乐而兴奋,我们也要怀疑是
戏剧性人格;
倘若每逢有人跟他约定禁止割腕,或是用替代方案(如:用冰割自己),而他的割腕次数增加,这要怀疑是
反社会人格。
割腕的过程中,会展现病态性美感,就像国父纪念歌写的:革命血如花。其实也很值得深入同理整个感受的。不过,割腕形式最优雅的,当是边缘性人格莫属。
原作者名:陈俊钦
转载来源:心理Kr(ID:psykr360)
转载原标题:边缘性人格:因为我喜欢你,所以我恨你
授权说明: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