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作为一个母亲接纳你的孩子学会分离

2021-08-27 03:02:22青少年心理121

昨天,你给我打了个电话,聊起了儿子的那些事。

1个半小时的聊天过程,整体感觉是一个有趣的孩子、一个有些焦虑的妈妈、好多不靠谱的老师。

通过你的描述,儿子是个成绩中上游,爱读书,作文尤其出色,单纯做自己,不在意外在评价的厚脸皮的逗逼小孩,他的一些“问题”有:

1.不选班里的关系户做班长,成为少数个别投反对票的“怪小孩”。这个关系户孩子,是他好朋友,但是他就是不选他,不选他是他内心真实写照,就是觉得他爱打小报告多管闲事,说谎,好朋友和选班长是两件事。

2.曾经和成绩不好的同学玩的很开心,还愿意在他们学习上提供帮助。如今已不跟他们一起玩,觉得他们品质不好,但还是愿意帮助别人。(品质问题暂没有具体化,可以有更深的探讨空间)

3.表演式的呈上了自己的作业给老师,逗乐了全班同学。

4.经常上课不着调的给老师打岔。

5.经常和某个女同学发生口角摩擦,却总是被老师不公正对待后觉得委屈,回来跟妈妈叨叨个没完,直到妈咪奔溃拒绝再听。

6.母亲节不愿意拿存款出来给妈妈买礼物,妈妈生气后,拿了100出来“丢人现眼”遭拒后,给你一个大拥抱。

7.为了尽早腾出时间玩耍,催促老师布置作业,并由于急于完成,字写的东倒西歪。

8.喜欢看“不正经”的“怪咖书”。

9.说话太直所以会被同学误发生争执。

(备注:以上1-8为妈妈描述,孩子确认,9为孩子自己要求补充。)

妈妈的咨询目标是,这个小孩是否有点怪,是否需要心理咨询,然后变成一个“遵纪守法”的乖孩子。

这不仅让我回到了曾经痛苦的咨询师考试题上,对心理异常的定义,是个体因各种因素导致没有能力按社会认可的事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显然孩子成绩ok,关系ok,不能算异常,并不需要心理咨询的所谓帮助,所以你大可放心。

果然,代咨询的案例,一个重要任务是探究来访本身的动力问题。你为何觉得这样的孩子“有问题”,为什么你无法理解他的自然,他的“问题”为什么对你造成了困扰,你觉得“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我感觉到了一个“很正常”的母亲的诉说,我理解你,你希望孩子学习优异、性格平稳,妥妥的过好这一生,因为在你看来只有拥有这些性格属性,他才能得到老师、同学、以及以后领导、朋友们的爱,才能真正把他的人生关系处理好,也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你现在的担心,源于他完全没有按照你设想的“良好”方向发展,甚至除了学习成绩还行以外,都在朝一个“奇怪”的反向发展,你真的有点看不懂了,有点不知所措了,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去控制这个孩子,让他能朝你希望的方向发展。而内心也确实有很多疑惑,到底是给孩子自由快乐,还是引导他尽快完成一个成人式的蜕变,成为一个“识时务”的“好孩子”,于是你焦虑了。

能感觉到,你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希望把自己一切最好的东西、包括财富、人生经验都给孩子,越早越好,哪怕提前10年、20年,那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就能放心了,你将不再为未知的一切焦虑。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个新闻,一个很有创意的商家,卖的是一些自己长出来的椅子,他事先在田地里放上各种喜欢的椅子模型,然后会攀爬的树枝就会按照椅子的模样张出一张有创意的椅子来,成品显得自然而又有设计者自己的味道。但我想,大多数消费者会赞叹设计师的创意,而对于那些树枝,不知会作何感想。

你希望,孩子是那些不起眼的树枝吗,最后成为一把精致的椅子,供人们乘坐,直到被坐坏然后回归自然?还是希望,你种下了他,姿意生长,成为一颗大树,自然而展现生命之伟大,哪怕不太好看。

或许你也会选前者,但那样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首先,你得是一个伟大的设计师,你的模型要做的非常精准可靠,其次,你的孩子得是那个完全靠谱的藤蔓,遵照模型不折不扣的依附,如果可以做到,且两厢情愿,倒也是个不错的归宿。

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就别无选择。作为一个母亲,接纳你的孩子,学会分离,是一场修行。恰巧,同道分享了一段话,特地也分享给你。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然而很多父母却忽视了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培养独立人格,总喜欢干预孩子的一切重大人生选择,视孩子为自己一生的得意作品,到头来不过是养成一辈子依附于父母或他人的精神“巨婴”。”

你的焦虑源于内心的恐惧,恐惧他的“乖张”不被人喜爱,恐惧不被喜爱不能获得更多的人生资源。(这或许是你的父母给你的一些人生认知,你很好的习得了,也获得收益,于是你坚定的把这些作为真理奉行)但这些恐惧还只是表象,你更恐惧的或许是他正在与你分离,他将作为一个伟大的、独立的人的样子呈现,他已慢慢不是一个完全需要你、依赖你的那个生命最初的模样,他将慢慢将不再需要你。这是人生人性必然的规律,不论能不能接受都将如此发生,这种感觉确实不太好受,就像撕裂一样,但这是母亲必修的功课。

TAG标签: 心理罪方木的扮演者 老王死后我的心理 心理健康小品 
再来一篇
上一篇:想念你白心理访谈李子勋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其实根本做不到! 下一篇:备胎艾滋病在线咨询是什么意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