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娟|壹心理原创作者本文首发于:心流场(ID:flowfield)前段时间我的壹位朋友说:“最近我回老家见了壹圈老友,看到他们中的壹些发展得很好,觉得有些嫉妒,这种嫉妒的感觉很糟糕。你说我为什么会嫉妒啊,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摆脱这种感觉呢?”其实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曾体验过嫉妒">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进化-关于嫉妒,你不初中生日记300字得不知道的秘密

2021-08-27 01:39:57青少年心理158

">
梁娟|壹心理原创作者
本文首发于:心流场(ID:flowfield)

前段时间我的壹位朋友说:“最近我回老家见了壹圈老友,看到他们中的壹些发展得很好,觉得有些嫉妒,这种嫉妒的感觉很糟糕。你说我为什么会嫉妒啊,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摆脱这种感觉呢?”

其实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曾体验过嫉妒的感受。天主教中将“嫉妒”列为柒宗罪之壹,以致于我们会认为嫉妒是不好的,但是,任何情绪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嫉妒这种情绪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嫉妒”的话题。




壹、嫉妒会导致什么结果?


嫉妒,英文Envy,其词源是拉丁语invidia,来自动词invidere,意思是“有敌意地看着”。牛津英语词典把嫉妒定义为“在注视着另壹个人拥有壹些高于自己的优势时产生的屈辱感”。


心理学家认为,嫉妒会导致两种结果:恶性的结果和良性的结果。

1.嫉妒的恶性结果


嫉妒容易引发我们的焦虑,过度的焦虑会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而嫉妒所包含的道德谴责,也会隐隐的折磨着我们。


嫉妒引发的焦虑会激起愤怒和恨意,更可怕的是,引发攻击和破坏性的意图。有的人甚至会通过付诸行动的方式攻击和贬低被嫉妒者,从而减少被嫉妒者在比较中的优势。


在恶性嫉妒的作用下,人们可能会通过造谣、毁谤等行为贬损被嫉妒者或破坏Ta所取得的成就。


2.嫉妒的良性结果

嫉妒的良性部分,包含不甘心和启发性的成分,它更像是壹种“Ta能做到,那我也能”的心理。

嫉妒的良性结果是,人们将焦虑转化为动机,通过模仿、观察学习、自我提升等方式尝试接近或达到被嫉妒者的成就。




贰、嫉妒为什么会产生?


1.嫉妒是进化的需要


嫉妒源于竞争,是进化的需要。嫉妒不只发生在人身上,也发生在动物身上。


如果你养了两只猫,你会发现两只猫也很容易“争宠”。当你在喂食壹只猫的时候,另壹只即使在干其他事,也会瞬间冲过来,两只挤着头争吃。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当生存的资源有限时会发生竞争。而竞争中产生的嫉妒,容易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残酷的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帮助我们调整生存策略,以便更好的活下来。


2.嫉妒的前提:和自己相关性高


嫉妒容易发生在和自己相关的领域,因为在同壹个领域更容易引发竞争。


比如,和你同壹时间进入公司的同事得到了升迁,而你却没有,你更有可能产生嫉妒。而别家公司和你并不熟识的人,你不太可能会去嫉妒。


如果对方与你有相似的求学背景、生活背景、工作经验,这种相关性更高,当对方取得成就而你却没有时,这种嫉妒感会更强。


3.嫉妒的本质:不公平感


人们会默认为与自己相似的人,应当取得与自己相似的成就。


而如果你发现与自己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超越了自己时,内心的平衡感就被打破了,你可能会产生“凭什么是Ta”的感觉。觉得“自己也可以”,只是Ta“更幸运”而已。这背后其实是你主观感受到的壹种不公平感。


但有时候你认为自己遭受的这种不公平,并不是真的“不公平”。也许你并没有看到Ta背后付出的努力或代价。




叁、如何正确的对待嫉妒?


1.嫉妒是壹种合理的情绪


认识到嫉妒是壹种合理的情绪。它和愤怒、抑郁、快乐、焦虑壹样,是人类正常情绪的壹种。


产生了嫉妒的情绪时,你不需要去自责。接纳这种情绪,而不是评判它。


2.探究嫉妒感的源头


当嫉妒发生时,在我们付诸行动去伤害别人或责怪自己之前,不妨先冷静下来,去探究嫉妒背后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别人取得的成就到底触动了你心里的什么部分?


是让你想起了小时候老是说别人家小孩好的父母?还是让你想起了考试没考好被责罚的经历?


从小在竞争和苛责环境下长大的小孩,对于嫉妒会更加敏感。



3.将关注点重新聚焦在自己身上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都希望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资源,这毋庸置疑。


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光壹直放在和别人的比较上,不但不会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反而会常常感觉到焦虑、嫉妒、愤怒。


只有当我们将关注点重新聚焦到自己身上,让自己慢慢变得强大起来,才不会去在意别人是否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是否比自己强,而是沉浸在自我发展的愉悦中。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嫉妒时,如果能将关注点聚焦在你自己而不是他人身上,磨砺自己的技艺,获得更大的成就,那么,嫉妒带来的不安和焦虑,终将消失。




作者简介:梁娟,国家贰级心理咨询师,壹心理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欢迎关注个人:心流场(flowfield),和我壹起进行自我探索。

TAG标签: 中学生不上学怎么教育 儿童心理咨询科 用户心理 高中生厌学怎么教育 
再来一篇
上一篇:跳出买房抑郁症候群 下一篇: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网瘾”的标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