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咨询师指出适应不良综合症是学习和适应障碍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心理上一般有“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由于生活环境的更换,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其所处的不是“理想”的现实,因而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苦闷、焦虑、缺乏自信、过于自卑等。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很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顺利渡过适应大学生活这一关,而少数大学生在矛盾心理交织作用下,陷入持久的不良适应状态,不能自拔,出现厌学情绪,最后不得不因为学习和躯体原因而中途退学或休学。今年秋季初一年级(460名新生)所做的适应情况调查显示,有51.6%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过大,18.8%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不适应,8.9%的学生的自我认识不清楚,24%的学生心态较平稳。新生适应情况好坏直接影响新生对新环境的认可,对自我的肯定,对新的学习生活的信心。
适应不良的三种表现
认知上:案例1:高中以前,李晓一直是老师的宠儿。中考使他从最高点掉了下来。进入高中后,内向的李晓不喜欢和不熟悉的人交往,总担心别人瞧不起他。加上高中学习枯燥单调,他感到难以适应周围的人和事物。他怀念初中的同学、老师和一切。新生刚到全新环境时,总爱这样问自己:“别人喜不喜欢我?我有没有吸引力?我还有没有优势?”等等。在这样的自我探询中,有些新生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认知:
在环境适应方面:●还是过去好。●周围没有人喜欢我。●班里的新同学不真诚。●我不是班干部,成绩不再优秀了,不必严格要求自己了。
在学习方面:●我不适应新的学习节奏,我无法跟上新的学习节奏。●学习太苦、太枯燥,没有意思。●我找不到适应新的学习的方法。●我变笨了。●我没有别人有冲劲、有后劲。●我觉得自己成绩差,又不够勤奋,常常会觉得没希望了。●学习有点力不从心,容易产生厌恶情绪。●我不再是学习的料。
情绪上:案例2:吴兰,她每天学习到晚上12点,早上6点起床,中午也不休息。作业太多,学习、工作的压力常常会让她头痛,使她多疑、失眠、心烦,而且自己厌恶自己,认为自己很差,特别是数理化。又身在尖子班,压力很大,有时很压抑。尤其是物理,她很想学好。但一看到物理书就头痛,一上物理课就走神。她常常失眠,常常在夜晚偷偷地哭,感到只有哭才能发泄压力。由于环境变化大,压力大,新生容易出现害怕、嫉妒、焦虑、自卑等情绪表现。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厌恶情绪,总认为班上其他同学比自己强,很容易自卑、生气、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行为上:案例3:陈放:上高中了,繁重的学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很想在各科都表现自己,希望大家发现自己是一个很优秀、很不错的人,但往往想的和做的不一样,心里有点焦虑。李洁:刚进校时急于表现自己,大量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没有做好时间分配,高一期中考试成绩陡然下降,让她惊讶、伤心不已。新生适应不良在行为上的表现主要有:退缩,过分保护自己,什么活动都不参与,从不主动和其他同学交往。而有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高一生活中,表现为过分积极,什么活动都参加,一天忙得团团转,但似乎什么事情也都没有做好,特别是学习受到很大影响。
适应不良的形成因素
气质、性格差异。气质和性格作为学生心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是影响新生入校最初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胆汁质的学生热情奔放,多血质的学生开朗活泼,这两种气质的人都能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而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相对含蓄、沉静,不善于与人交往,融入新环境的速度慢一些。另外,从性格上说,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也比内向型性格学生适应快一些,效果好一些。心理准备不足。部分学生事先没有充分估计升入新学校的各种变化和可能,并为此做好恰当的应对措施,用旧眼光来衡量和评判新环境中的人和事。比如:过去的同学亲切,现在的同学形同路人;过去的老师喜欢自己,现在的老师不在乎自己,等等;想家,想以前的朋友,感到异常孤独难受等。家庭压力过大。不少父母会把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提前灌输给子女。另外,学生心理发展速度加快,但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改变,给青春期渴望独立和理解的学生也造成较大压力。学校过分强调教学,忽视适应性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学生进校后,学校通常希望新生立即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给予新生的也主要是学科知识的教学和一般的常规性入校教育。针对新生心理开展的适应性教育没有跟上,有的甚至没有。
北京心理咨询师给出缓解适应不良的方法
对学校而言:应充分重视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入校新生进行集体心理讲座,对同一反应的学生进行团体咨询或个体辅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进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同时,因为新生的很多问题与家庭密切相关,可开设相应的家长培训班。对家庭而言:要尽量做到“三多”和“三不要”。“三多”是:多观察子女的表现,多和老师交流,多和子女讨论学习、生活和交往。“三不要”是:不要时时刻刻提醒孩子的成绩,不要夸大子女在这一时期的表现,不要当着子女的面把孩子与其他人相比。学生自己: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估计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主动向周围人学习一些必要的适应方法。面临问题和困难时,积极改善,必要时寻求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帮助,也可以向校内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倾诉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