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和好友煲电话粥,谈到她即将出国留学的儿子时,她说:你根本想不到,那小子现在变化可大了。
我很高兴,听她一桩桩娓娓道来,孩子的变化着实让我惊讶、赞叹。
好友突然说:你知道吗,这个变化跟你有关。
我很吃惊:我什么都没做呀。
好友:我儿子说了,你对他的影响挺大的。
01
此事说来话长。
几年前,我们两家有一次在一起吃饭,吃饭的过程中,好友老公不知为何把矛头对准了儿子,说他这不好,那不好,眼看着那孩子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情绪由之前的喜悦变得越来越沮丧,我心里很难受,也有点生气,因为这个我几乎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并非爸爸说的那么不好(后来我理解也许爸爸是在用这种方式激励儿子要更好,但明显场合与方式不对),当时我只能打圆场转移话题,其他的做不了什么,即便我是心理咨询师。
写到此处必须申明一下,许多人对心理咨询师有一个误区,觉得你会不会分析我呀,会不会看穿我呀,其实真的多虑了(如果对方真这么做那是病得不轻)。心理咨询师只是一个职业,一个在特定环境里必须做到隐私和保密的工作而已。
在咨询室外,咨询师也是个有七情六欲和很多缺点的普通人,不可以把自己的工作角色带到生活中,带入到其他关系里,哪怕是家人和朋友,对于任何人都不能轻易去评判和干预,更不能去分析和攻击。
除非亲朋好友主动想问你一些与心理有关的问题,你可以据实回答,但那决不是心理咨询,只是亲朋之间的交流而已。
有个别同行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比较混乱的,与人交往中动不动端出咨询师的架子彰显优越感,动不动对别人分析来分析去,结果很容易翻脸。记得有一次和一堆同行聊天,其中几个人你投射我投射的争来怼去面红耳赤,我实在忍不住了:我们可以正常说话吗?
02
那次聚会之后,我和好友又有一次聚会,那次她老公没来,儿子来了,儿子又长大一些了,因为锻炼的缘故人很精神,肌肉也练出来了,我忍不住夸他:你是大男生了,也即将成为一个男人了,一个男人的标志就是活出你自己的力量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任何阻力,你都可以说不。
我的好友很厉害,马上反应到很多东西,就自己和老公的教育方式坦诚地对儿子进行了表达,我也半开玩笑地不时穿插一下,然后我们那天的话题畅通无阻,就家庭、夫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各抒己见,大人孩子都很高兴。
那之后不久的一天,好友老公又在家中客厅对儿子颐指气使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惊人的一幕发生了。
此前遇到类似情况总以沉默或生闷气应对的儿子,这一次走到父亲跟前,一把拥住父亲的肩膀,几乎像推着父亲往另一个卧室走,一边走一边对试图抗拒的父亲说:不当着我妈的面,有些事情我们两个男人谈。
留下客厅里的妈妈目瞪口呆,担心不已。
父子俩最后出来的时候,表情都很平和,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好友再按捺不住想八卦的心,也无法得知父子俩在卧室里到底谈了些什么。只是有一次她套老公的话时,老公说漏嘴提了一句:哼,竟然敢把我抵到墙角。
从此以后,好友老公对儿子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用好友的话说:对儿子有了耐心和尊重,还有一些忌惮(说到此处她坏笑不已)。
03
在北京某医院神经内科做咨询时,我曾接待过一起疑难病例,一位从外地来京治疗的17岁少年,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却全身震颤蜷曲一年之久,他爸爸带着他全国各地治疗,都没有办法改变他的症状,没有病变因素,医生也的确无法给他治疗,于是建议试一试心理治疗。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父子俩,儿子正坐在轮椅上无法抑制的全身颤抖、手舞足蹈,人到中年的父亲正拼命死死摁住儿子,试图不让他动弹,远远看去父子俩的姿势就像在打架。
我走到跟前对父亲说:你放开他!
满头大汗的父亲说:不行,我要是放开了,他会动得更厉害。
我坚持要他放开,在我目光示意下,他犹疑着松开了手。
然后我对少年说: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动,想怎么动就怎么动,随便动!
随后的咨询验证了我的判断,呼吸放松转移焦点时,孩子明显没有震颤。
一段时间的咨询之后,那个少年症状大为减轻,离开了轮椅。
离开北京前,少年父亲专门来跟我道别,再三表示感谢,并提出希望我给他写几句话,我想了想,在诊疗本上写下六个字:越控制,越失序。
他欣喜又有些害羞地笑了。
这个父亲的悟性非常好,事实上没有他的配合与调整,孩子症状不会这么快好转。
04
青春期的孩子要长大,父母面临失去掌控的危险,会本能地去压制孩子。
一个要蓬勃生长,一个要拼命打压,最后往往两败俱伤。
不可否认的是,渐渐长大的儿子对父亲而言确实会带来一些复杂难言的情绪。儿子长大了,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力量,会令父亲感觉到自己权威不再,自己的日渐衰老与失控。
就像很多母亲看着日益发育的美丽的女儿,也会情不自禁心生复杂情愫一样,那像是另一个自己的成长,会令母亲惊慌,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容颜不再青春不再,所以很多妈妈在无意识中是不希望女儿长大的。
一个男孩子要长大,要成长为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向父亲认同。
很多家庭因为各种原因,无论男孩女孩大多和妈妈比较亲密,妈妈也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依靠。当孩子的目光转向父亲对父亲表现出兴趣时,这时候妈妈的反应至关重要:是自己退后一步,支持孩子向父亲靠近;还是心生芥蒂与恐惧,把孩子和丈夫生生隔离开来,往自己怀里再拉上一把?
有的妈妈会激动地宣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丈夫什么都没有付出,全部都靠的我,我丈夫很无能很自私很不负责任,他不配得到孩子的孝顺和尊重。
很多父亲不排除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不可能如此绝对。如果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会发现家庭中一个父亲的付出其实也并不少。
作为妈妈,最好不要这样贬低自己的丈夫,这样做的后果是,爸爸被贬低,儿子作为男性也同样被贬低了。对男孩子来说,妈妈再强大再全能,也不可能代替爸爸的角色,只有妈妈这个单一角色陪伴长大的孩子,将来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人生也很难成功。
精神分析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男孩子必须踩着父亲的“尸体”才能长大。
这个说法的意思是:因为对父亲的仰视、崇拜、畏惧,男孩儿一般从心理上是不敢超越和打败父亲的,或者对自己可能会打败父亲而心存愧疚。只有当父亲“死”掉了,不再成为障碍了,男孩儿才敢长大,才敢超越父辈。
这个“死”,不是肉体的死亡,是父亲的允许、接纳和祝福:我支持你长大,我允许你超过我,祝福你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