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个案,我有些反思,对于目前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可谓是除了美国大选的关注外,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近年来,我接触比较多的个案基本都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关联。如今的孩子究竟怎么了?我女儿今年30岁了,回顾这30年的变化,我个人的感觉是孩子们越来越累了。学生的各种问题频繁出现,跳楼自杀的新闻、抑郁、焦虑、恐惧等情况的发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要如何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难道就是学习好,听话那么的简单么?
我记得我的小时候,吃饭还用粮票,孩子们在一起玩没有什么玩具,我们创造自己的玩具,大家一起协助,模拟游戏,女孩子们过家家,男孩子们玩打仗。很多玩具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出来的。那个时候的玩就是户外活动比较多,父母们都很忙,没有时间管,小伙伴们更多的是一起玩耍,到时间了还要回家把炉子打开,好让父母回来烧饭。那个时候的作业很少,玩的时间比较充足,家家的物质生活都差不多。
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的生活有了飞速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我们的家庭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对待孩子的教育也各有不同的要求,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其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伴随的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也愈来愈多。
我曾经给国外的朋友交流,问及他们的现况,他说美国的孩子也不轻松,有一些家庭特别是低收入的家庭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几乎是不怎么管的,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孩子们除了学校的学习也是会上各种辅导班的,但是相对于目前的国内情况,由于国情不同,文化不同,教育理念不同,教育的期望值不一样,所以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孩子们的问题表现也不一样。就我们国家的孩子来看,有些专家的总结到:九十年代后出生的孩子普遍存在:自我、敏感、容易伤感、需要陪伴;经常与自己独处,思考力很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孩子的孤独感比较强烈。孩子们没有兄弟姐妹,没有朋友伙伴,他们很早就会思考很多“为什么”真的的不知道他们都想些什么。但是通过我的个案可以看到,他们内心渴望伙伴,渴望尊重和理解;希望自己的个性突出与众不同,希望被认可,成长中的伙伴。但是现实当中父母忙碌,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不断的学习,过早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害怕输到起跑线上。接踵而来的是孩子被要求,所要达到的目标越来越高,孩子好像在跑马拉松,气喘吁吁想停下却停不下来,好似转轮车上的“小白鼠”。
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的角色不知何时成为了老师的助手,老师组建的家长群成了快捷通道,大多数是反馈孩子在学校表现问题。完不成作业告家长,上课不守纪律告家长,排队没排号告家长......布置的作业让家长监督,有些作业量过大,孩子刚上小学幼小衔接还没有完成,过大的作业量会让孩子内心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学校的老师的压力,加上家长的给予的压力,孩子的内心很感觉很累很累。对于我们成人来说那点作业不多,可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就是一种压力。很多孩子会告诉我说,学习是为妈妈学的,他们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只知道我学习好了妈妈就高兴,我学习好了即是犯错老师不会狠狠凶我。比较一旦开始,痛苦就会到来。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是否思考过他们的痛苦。
孩子的累还有内心背负了太多的情感。一个孩子的出生,背负着两个家庭的期望。父母的期望,爷爷奶奶的期望,姥姥姥爷的期望,对于老人来说孩子在他们眼里永远是孩子,有很多家庭的老人代替了父母的作用,父母的教育与老人的教育矛盾。隔代教育问题也是目前比较突出的第一个问题。孩子的成长中很多父母会说:“都是为了你,我才辞职,你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我的付出。”还有的家长会说:“我没有上过大学,所以没有很好的收入和工作,你要好好读书上个名牌大学。”“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干什么,送快递扫街啊!”“你看看你,你看看别人,你对得起谁啊?”“你要努力争取才有希望上好大学,我不舍得花,却花这么多钱给你补课,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我们今天所作的一切这么的辛苦不都是为了你么?”“我们打你骂你是恨铁不成钢啊!”“我都是为了你!”
我们真的都是为了孩子么?我们真的是在爱他们么?真的么?
有没有我们把我们的心愿加给了孩子,有没有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寄托给了孩子,有没有我们想要的面子也丢给了孩子呢?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受到了批评,家长接到告状自己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很多家长会痛骂孩子和打孩子,这样是爱么?如何我们不管孩子怎么样,你都能一如既往的关爱他,接纳他,不嫌弃他,给予他支持,而不是有条件的爱,这个时候他能不能感受到你的爱?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大,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承担了过多的情感压力,妈妈的、老师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们,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内心建设的极度不稳定。我们的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双重的,可以说是三重的,一个是家长,另一个是老师,还有社会。这是全世界没有的压力。美国中产和精英阶层的孩子一样不轻松,但是要知道不是为了谁去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孩子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家长、老师的要求。当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即使你没有钱供养他出国,他一样有办法出国留学。
说到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对父母家庭收入很微薄,父亲出轨常年不回家,妈妈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养育她,她从记事开始,就非常的懂事,妈妈因为工作忙还经常倒班,有时候她要跟着奶奶生活,没有上过学前班,也没有上过什么补习班,从上小学开始就是一个人写作业,自己努力学习,生活独立,妈妈很少操-她的心,有时候还会安慰妈妈。她的妈妈从来没有给孩子说过什么为了她要怎样,妈妈说我只有默默的做好自己,好好生活,好好工作,至于她关键是健康成长,我就知足了。妈妈的教育很普通,吃好饭,睡好觉,作业按时完成就好。孩子从小就对妈妈说:“我长大了要出国留学”,妈妈说:“我没有钱供你出国”,孩子就说:“我一定能去成,我有办法”。妈妈以为孩子说说而已,没想到高中毕业后她考取了上海一个大学,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争取出国交流,在回国后自己努力考取了国外的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她出国的费用全家人给凑出来生活费用。这个孩子的成功就在于她知道自己要作什么,学习是为了自己学。她知道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读书这条捷径。当然这样的孩子还是少数,因为特殊的家庭情况,造就了她,也是妈妈的榜样力量影响了她。由此来看人生是需要体验的,人生的意义就是在这个体验过程中,让孩子走自己的路,不要让他们背负过多的情感压力,真正的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唯有体验。我们做为父母能做到孩子考上大学高兴,考不上大学做个普通人也高兴,不管他们怎样做什么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都是他们的父母,我们都爱他们,如果我们这样做,我想他们不努力都难。因为爱没有条件,也没有交换,更没有负担。
当今的孩子与我们那个时候的不同还在于,他们对话语权要求很高。我们要尊重孩子,不要总是认为我生了你,养了你,你就要听我的。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父母就是权威,父母的话错了也要听,不能顶嘴,不能说不。时代的变迁,孩子通过学习有了更多的思想,这个同时也有了自己的需要的话语权、需要尊重、需要平等的对话。目前的世界进入大统一的时代,各国文化交流出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与西方文化进行了交融,同时也存在碰撞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父母的思想要转变,我们的教育也要转变。在当今的孩子知识面非常宽广,对于学习的要求和知识的局限,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通过四通八达的络、通过资料、通过各种各样的书籍。但是手机又称为了一个问题出现,看手机电脑免不了上,免不了游戏,这也是孩子与家长的矛盾冲突点,也会称为与老师的冲突点。现在的老师讲错了,学生站起来纠正老师,老师感觉没面子,自己的权威被挑战,如果孩子遭到批评,这个孩子的内心就会受到打击。在国外学生可以挑战老师,但是在国内这样的情况,这个孩子就遭殃了。所以,孩子的教育要根据时代的不同,进行不断的改革。
高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孩子现实感越来越弱。“为什么现今的孩子总是动不动就抑郁了,动不动就跳楼,我们那个时候被打被骂,我们也没有抑郁想着跳楼啊”当今的孩子怎么了?现今的孩子实在是太弱了,这些其实也是教育的结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包办替代了,他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现今的学校也不想过去,学生出现问题,首先是给学生谈心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才会叫家长约谈,那个时候家长一个学期去不了几次。而现在学校老师叫家长的频率很高,可是还总是问题不断,这其中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机会,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学习任务的繁重也影响了很多的课外活动,很多的实践性活动,因为怕担责任,学校也很少进行组织。我现在记忆最深的是学校老师组织我们的大型集体活动,有游园、徒步、爬山、劳动,还有很多丰富的课外学习小组。而今这些都没有了,更多的是课外的补习班代替了。在加上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高科技的发展,户外的活动越来越少,所有的活动称为了上的交往。这些都加剧了孩子们的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却是虚拟感。在上交流活跃,在真实世界里面对面就不知道怎么说话。所以,在这里我也呼吁,我们的学校教育方面可以将过去丢掉的重新拾起来,除了学习,让还在感受现实的人际关系,感受学习生活中的乐趣,感受学习的东西落地到现实应用中。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知识,一个人的头脑不是硬盘。要把孩子培育成一个心智健康的人,而不是做个没有情感的高智商机器人。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有个孩子一脸的痛苦给我说:“我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我一点都不快乐,他们让我干什么就要干什么,不同意就发脾气,敢反抗就是拳打脚踢,我没有感觉学习有什么用,我就是为他们学习的,不是为自己学习的,他们说了,让我好好学习,将来大学专业都选好了,他们给我选好了,甚至工作都给我安排好了,房子也给我买了,我的一生都被安排了,一眼就看到头了,你说我还有啥意思,我就像个宠物,我没有感觉他们爱我.....我的生命是他们给我的,我做不了自己的主”。孩子的内心是渴望成长的,他们更渴望有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感受和感悟,而不是被操纵被安排。如果被家长这样的控制和安排,孩子面对强大无比的家长无法说出自己的需求,反抗也不能的时候,就会转向对自己的攻击。就会因此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造成精神问题、心理疾病和神经症高发。家长不渴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没有错,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先让他学会做“人”很重要。我们回头来看就会发现优秀的人往往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不怕失败,不怕吃苦,思想乐观,心态阳光积极,并由很强的意志力和控制力。这些都是从小给他空间,让他独立,让他自主,让他体会生活与学习,如何做一个“人”得来的。你不停的干扰他,凡是你代办,凡是你安排,控制他一生,还想让他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你觉得可能么?一个孩子本来可以翱翔,但是我们父母过度得干预、包办、控制,犹如剪断了他得羽翼。等他想飞翔得时候,已经展不开翅膀了。
对于目前儿童、青少年个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共同性,那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学校给予孩子的“空间”也过于狭小,如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尊重理解孩子,让他们独立自主,需要我们父母引起的反思。到底是我们是给予的爱太多了,还是给予的控制太多了?到底是孩子不好管教了,还是我们陈旧了?为什么科技越发达,我们的问题确越多了?这让我想起荣格说的:随着科学认识的增长,我们的世界渐渐失去了人性。人类感觉自己在宇宙中孤立无援,因为他脱离了自然界,失去了与自然现象间情感上的“意识同一性”。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