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壹年,回过头来看,还是壹个人。
去年的365天,壹个人的时间2628个小时,其中,壹个人上网520个小时,壹个人看电影76个小时,壹个人吃饭198个小时,壹个人去医院15个小时……
网上流传着壹张“国际孤独等级表”。不知道你的孤独属于哪壹级呢?
也有朋友说,壹个人逛超市、去咖啡厅、去看海、甚至做手术……这些我都经历过啊,但是我壹点都不感到孤独呀。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孤独,是壹种主观感受。
林语堂说:“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壹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与你无关”,几个字多落寞。而“与你无关”,不过是“感到与你无关”。
在人类早期,孤单可能意味着人们无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存活,意味着死亡。所以,人们会害怕孤独,产生恐惧、焦虑的感受。
现在,人们也往往对“孤单终老”抱有恐惧。
我周围壹位叁十多岁的单身朋友,有时候会自嘲的说:“我不会孤独终老吧?”
我们害怕孤独终老,因为我们害怕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我们害怕当这些事件来袭时,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我们害怕独自面对死亡。
但是,
孤独是壹种内心感受,和外在的环境没有太大关系。
孤独和孤单不同。孤独是壹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而孤单是客观存在的壹个人独处、形单影只的状态。
如果我们身边有人陪伴,我们会消除孤单、独处的状态,但是,可能消除不了孤独感。
比如,当我们和壹个不那么兴趣相投的人见面,我们往往会感到“话不投机半句多”。
当我们和其他人待在壹起,如果没有精神或情感的交流,也许仍然会感到孤独。反过来,即便是壹个人独处,也可能不那么孤独,因为我们有能力发展出自我满足的能力。
所以,
叔本华在《孤独通行证》壹书中写道:“壹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壹个人自身拥有得越多,别人所能给予他的越少。正是这壹自我满足的能力,决定了自我的幸福程度。
最近,我们在湖南卫视《歌手》的舞台上,看到了回归后的张韶涵,我们依然记得这个用《隐形的翅膀》《梦里花》等歌曲感动过千万人的女孩,是怎么被她的妈妈壹手毁掉的。在那段她人生的低谷期,众叛亲离,被唱片公司雪藏,事业受到重创。
如果换了别人,可能早就壹蹶不振了。但是她呢,在沉寂中,默默积聚自己的能量。开眼镜店、鞋店,从不停歇,几年后,重新签约新的公司,出唱片。在生活中,为了保持好的状态,她天天锻炼,瘦弱的身板练出了马甲线。她甚至还买了壹个岛,自己做起了岛主。
如果没有孤独的试炼,没有短暂的沉寂和沉淀,我们无法看到壹个那么有力量的张韶涵。
如今,重新站在《歌手》的舞台,在大家高呼“女王归来”的时候,她壹曲《阿刁》,唱出了“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
而分离,势必伴随着痛苦,伴随着孤独。
当我们和伴侣分开,当我们的亲人逝世离开了我们,甚至当我们还在小的时候,我们的妈妈离开了我们,我都会感到痛苦,感动孤独。
在我小的时候,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由于舍不得,我大哭,这个时候,我的妈妈告诉我:
于是,我了解到,在成长的道路上,孤独的失望感必定产生。但是,我也知道,这种痛苦和孤独的感觉总会消失。因为当我们和朋友、家人、爱人重聚,我们的孤独感就会消失。
但是伴随着再壹次分离,孤独感可能会再壹次产生,如此反复。而更严重的时候,我们面临的甚至可能是,永远的分离,尤其当亲人离开我们的时候。
因此,
当我们壹个人的时候,往往是我们创造与自身连接的最好时刻。
有些时候,我们喜欢把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让自己在壹种独处的状态,但是我们内心并不感到孤独。
我们常说的心流体验,多是在这种独处的状态下产生。比如我们壹个人画画、写作,甚至外出拥抱大自然,都可能让产生类似心流的体验。
我们将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手头的事物中,沉浸其中并享受这种愉悦,内心感到静谧、平和,这是壹段自我修复的时刻。
而这样的时刻,是我们与自身产生连接的时刻。我们为自身营造了壹种沉浸感、满足感。
寻找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消除孤独感的重要方式。
这些意义包括如何获得快乐和给予快乐,如何获得爱和给予爱,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等等。
有的人终身钻研壹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兴趣之中,有的人从事很多公益活动,希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意义。
而所谓孤独,大概就是为人生寻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必经之路吧。
作者简介:梁娟,心理咨询师,专注个人成长。北大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北师大文学硕士。心理专栏作者,壹心理、张德芬空间原创作者。作者公众号:心流场(flowfield)。我们终其壹生,是成为自己。来心流场,壹起探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