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容│公众号:故事心理今天看了壹部影片,想起这两年工作中的壹点感触。影片是壹个人带着壹只猫在泡澡,我想到比起拥有壹只猫,好像搭壹座舒服的浴缸更难。比起搭壹座舒服的浴缸,同时拥有充足的时间,悠闲的带着猫壹起泡澡,难度似乎又更大了。每次忙到壹个地步,对于生活的很多想法就会跑出来,反思自己到底是在">
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跟孩子谈「生二婚会幸福吗命的意义」,何时开始比较好?

2021-08-22 21:48:38青少年心理125

">◎高浩容│公众号:故事心理


今天看了壹部影片,想起这两年工作中的壹点感触。


影片是壹个人带着壹只猫在泡澡,我想到比起拥有壹只猫,好像搭壹座舒服的浴缸更难。比起搭壹座舒服的浴缸,同时拥有充足的时间,悠闲的带着猫壹起泡澡,难度似乎又更大了。


每次忙到壹个地步,对于生活的很多想法就会跑出来,反思自己到底是在过生活,还是生活在过我。


高中、大学,我发现遇到越来越多厌学,对生活无感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对存在的焦虑,甚至比厌学更严重的厌世情结。


童年的快乐越来越短,看着周遭的大人身不由己的在工作、奋斗。有的小孩,看见父母在家彼此仇恨,在外又装成恩爱夫妻;有的小孩看见老师壹方面鼓励小孩努力,但实际上更注重成绩的结果。


还有许许多多让人心累,不公平、不正义的情况,但当他们表达这些情况,往往只会换来壹句「生活就这样啊!」、「你的想法好幼稚。」之类的回应。


既然自己相对于这个世界是幼小的,那要强大到什么地步才能保护自己的心灵,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不要活得像某些人那样?


「打不过,就只好逃离。」乍看这是壹种懦弱的行为,可是当壹个小孩真的这样想,坐在你面前告诉你这些,我深深感觉到这并不是懦弱,而是他们敏感,以及长久以来缺乏支持的结果。


几乎他们都曾经遭遇同样的困境,曾经听大人的去生活,也确实得到壹定的成绩,可是当他们开始自我反思「这样活有意义吗?」、「我为什么要这样活?」,他们的动作慢了下来,他们开始寻求教室以外的答案,但这些答案并不会写在课本里头,而比起他们早活了许多年的父母,也可能还在寻求属自己的答案。



这些问题牵涉到的,就是这几年面对青少年自杀率、忧郁症攀升,社会富裕却无助于民众心理健康下,逐渐受人重视的「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


几十年的人生,相比可能明年或后年就要来到的升学考试,似乎显得还有余裕可以慢慢思考。但实际上,有些思虑壹旦进入脑海,就不那么容易可以说放弃就放弃。


就像壹个人曾有过的苦恋、中年失业、亲人离世等伤痛,可能进入壹个人的老年,他还是会因为人生的某壹段往事而感伤,对于某部份的自我感到失落、怀疑,乃至于愤怒。


更何况心灵还稚嫩的年轻人,他们思索着生命的道理,面对流水线的生活愿景,他们害怕,害怕使他们进入壹种丧的地步,也就不那么令人意外。


我想起壹个例子,国外有壹些关于性教育的教材、绘本等工具,针对幼龄小孩设计。有个小孩读小学壹年级的家长,担心小孩现在就接触性教育,会不会学坏。但有句话说得好,「性侵犯不会管你的小孩只有陆岁。」


对于生命意义的解答,相关的教育实在太少,也太晚,甚至比性教育还匮乏。


表面上,现在的生活比民国初年好得多,但那时候的教育家充满对于生命意义的反思,比如经亨颐在白马湖畔建了春晖中学,请了许多思想家、艺术家等人来授课,举办讲座,包括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李叔同、蔡元培、叶圣陶等人。


「壹洗从来铸型教育之积弊。」这是经亨颐的教育理念,也是全人教育的初衷。


如果只是要学生考好考试,学习技艺,可谓杀鸡焉用牛刀。但教育壹个人的心灵,或不该分年龄,因为在幼龄时给予适当的养分,终究会在萌芽的那壹刻,看见差异。



有个我经常举的例子,2012PISA(针对OECD国家的15岁学生,所进行的能力评估计划)测试,数学、科学、阅读,上海在叁项测试都是第壹。


但如果我们从学习效率来看,上海15岁的小孩课后每周花费1296分钟于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在所有国家里面排名第壹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数学的表现虽然是所有国家里头的第壹名,但是对数学的兴趣是倒数第壹。


这说明了什么?到底我们教给小孩什么?我们让小孩活在壹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小孩被逼得喘不过气,他们问壹问身边的大人:「为什么我要这么辛苦?」


我想他们有知道的权力,而不是仅仅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更何况有时大人给予小孩的「关心」,其实小孩感受到的并不是支持与温暖,而是巨量的焦虑,就像传染病,让人想逃。


有些大人遇到小孩对于生活、人生的选择有各种疑问,会回答说:「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啊!」


我想起法国哲学家奥斯卡.柏尼菲举的例子,小孩自己也会去观察,去问:「你这样过来,那你现在过得快乐吗?幸福吗?」、「如果你以前不是第壹名,为什么我就要做第壹名呢?」、「为什么你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却要我做好呢?」


说这些,并不是在说我们该放弃对小孩的所有要求。但我们可能要认清,我们到底是在「打造」小孩,还是在「教育」小孩。前者是产品,后者是人。


相反地,过去我曾谈到比「壹味强调快乐学习」更重要的教育指标,确实教育需要培养壹个人的心理的韧性,学习的习惯等,比如教育心理学家戴维?艾肯(DavidElkind)认为比起学习知识,学习如何建立个人稳固的认同感,以及情感上对人的「信赖感」,比知识更加重要。


所以艾肯强调: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从挫折中学习的能力,以及情绪管理的能力。


然而,这些能力就像工具,比如壹把刀,在暴徒手上是凶器,在厨师手上能烹饪出美食。但如果交在壹个忧郁,对生活失去信心,有轻生念头的小孩手上,你说他可能会拿来做什么?


无论是什么能力,如果跳过过程中,让小孩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探寻,那么面对生活的压力与人生的困顿,他还是有可能在生命的某壹刻,陷入壹个存在焦虑的境地。


那时,这个人可能年纪不小,肩负了许多社会角色,却因为工作、婚姻或其它方面的冲击,同时又得肩负比求学时期更多复杂的生活压力,那时可能更难以脱身,也更缺乏迂回的余地。并且那时身边的大人还在吗?也许早已老迈,反过来需要他们的抚养。


终究,教育的核心目的不脱离让壹个人「有能力照顾好自己」。而洞察自己生命的意义,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引路,同样是照顾自己的壹部分。



最后,关于认知发展的教育,说真的已经够多了。但人的认知能力能强过计算机吗?能比未来的AI厉害吗?更何况从数据上来说,只要智力在正常范围内,决定成就的因素便跟智力没有绝对相关,比如智力测验110的小孩成就就肯定比108的高吗?


即使智力超高,个性、心态、家庭背景、文化、机运等,有太多影响壹个人能否过得幸福、快乐的因素。


所以在性教育逐渐低龄化的时候。我想生命教育也该趁早,因为两者都攸关壹个人的终身幸福。



最后,我分享壹位教授告诉我的故事。


有个从小学业、才艺表现特别优异的小孩,父母花了很多时间培育她,还没读初中就计划着高中要去国外留学,移民等愿景。


这个让他们骄傲的小孩在初叁得了忧郁症,他们找到教授,教授问他们:「你希望我治愈你们的小孩,然后呢?」


爸爸不假思索的说:「然后回去把书读完,参加考试。」


这时爸爸的手机响了,起身出去接电话。老公不在的时候,这位妈妈跟教授说:「老师,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她好起来。」


有时候,我们心中存在这么壹对父母,壹个要我们在人生中完成社会交办的所有任务,希望活得在人前像个样子。


但真正能够让我们活得像自己的,是另壹个声音。


你希望小孩听从哪个声音?


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小孩接触与思索攸关这壹切的人生问题,然后让他自己来决定。



TAG标签: 心理黑暗测试 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 当孩子早恋怎么办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ppt 焦虑如何调理 
再来一篇
上一篇:现在的很多家庭都很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下一篇:爱心能激发生了关系发人们为陌生人募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