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专家认为,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应确定以下这样的指导思想:
1.重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尤其是小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还不是很稳定,所以辅导教师一定要把年龄问题视为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前提。
2.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线。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出现是具有年龄特征的,辅导教师对此应该有所认识,好在实际辅导中做到运筹帷幄。
3.以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解决日常问题之中。思维是能力与智力的核心,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上。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由于学生有限的思维水平导致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临床实践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许多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4.以学生的自我为出发点。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小学阶段,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辅导教师要重视童年经验的积累、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个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身份等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了解了总体的指导思想后,让我们来界定一下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是每一个人都关心和向往的。所谓健康,是指身心健全和体能充沛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所指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国政府与科学界日益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在优化人口素质、提高人口健康程度中的独特地位。世界卫生组织在其“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全球性目标中不仅重视防治身体疾病,而且特别强调促进人类完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也就是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我国着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提出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和协调性。一个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比较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心理咨询专家们一般是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自我意识水平、情绪控制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