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精神科主任医师丛中从前说过:郁闷总是突击那些优异的人才。由于他发现北大清华等名牌校园的孩子,自杀率比其他校园高。
美国统计学家内曼(Neyman)针对1020名90后美国公民的调查研讨发现,超越80%的人的片面幸福感、心思健康水平跟着学历的增高而显着减低。
因而,咱们能够揣度:越聪明的人,越简略产生心思问题。
高智商和焦虑是相关的心思学发现,患焦虑症的人往往比健康的人具有更高的IQ得分,脑部MRI扫描发现,焦虑症患者大脑中担任交流的区域活泼程度也更高。而这些区域被以为是人类进化成功的原因之一。
这项研讨的纽约州立大学精神病学专家Jeremy Coplan教授说:“过度忧虑即焦虑,被以为是一种负面特质,而高智商又是活跃特质。但忧虑会防止遭受风险状况,对个别起到保护性效果。”从本质上来讲,忧虑或许会使人们趋于“不去冒险”,只要这样才干取得更高的生存率。因而,这也像智商相同,忧虑会起到优胜劣汰的方针,这样基因才会延续到下一代。
聪明的人长于考虑,心里也比较灵敏聪明的人往往有一个思想误区,便是把取得成功作为仅有的高兴来历,过度地寻求完美。对自己比其他人有更高的要求。可是一旦他们处理不了问题,就很简略重复考虑、自责。
初中高中时他们或许都是校园里最优异的孩子,咱们眼中的佼佼者。可当他们考上大学今后,不再是第一名,和他人比较也纷歧定有绝对优势,和教师、同学的联系也或许会受挫,种种问题需求单独面临,心思问题或许随之而来。
心思学家西格尔以为郁闷的人有一个典型的心思形式:举动形式,便是在现状和方针之间重复检索的恶性循环状况。
一个人对实际不满意,设定了一个方针,可是怎样都做不到,他就更对实际不满意;他以为自己应该、也能够经过尽力到达方针,所以就重复查看自己哪儿做得欠好,怎样才干缩短方针和实际的间隔。这种距离假如一向存在的话,这个人就一向在焦虑的检索和自责状况中,能量全部都内讧了,精疲力尽,终究便郁闷了。
焦虑和郁闷是一对孪生姐妹咱们心思医师有句口头禅,焦虑郁闷不分居,意思是说这两种心境经常是相互随同产生。
焦虑症和郁闷症能够说是一对“孪生姐妹”,无论是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化学仍是临床体现方面它们都存在着堆叠和共病。
一般来说,焦虑心境是比较遍及的,先从焦虑开端,焦虑的人没有找到处理的方法,膂力和能量消耗差不多了,就走到了郁闷傍边。也能够这么说,焦虑是郁闷的一种前期体现。
你有没有焦虑或许郁闷的困扰呢?能够自己先做一个简略的焦虑、郁闷评价,答复下面几个问题,就能根本了解你的心境状况。
焦虑状况简易自评量表 (GAD-7)最近两周内,请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挑选是哪种,每个条目0~3分,没有(0分),有几天(1分),超越一半以上时刻(2分),简直每天都有(3分),然后将7道题的得分相加。总分值规模0~21分。
1:感到不安、忧虑及烦躁
2:不能够中止忧虑或控制不了忧虑
3:对各式各样的工作忧虑过多
4:很严重,很难放松下来
5:十分烦躁,致使无法默坐
6:变得简略烦恼或易被惹怒
7:感到如同有可怕的工作会产生
焦虑评价成果解读:
0-4分(无焦虑)
5-9分(轻度焦虑)
10-13分(或许有中度焦虑,最好咨询医师)
14-18分(或许有中重度焦虑,主张咨询医师)
19-21分(重度焦虑,必定要去咨询医师)
简易郁闷自评量表(PHQ-9)最近两周内,请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挑选是哪种,每个条目0~3分,没有(0分),有几天(1分),超越一半以上时刻(2分),简直每天都有(3分),然后将7道题的得分相加。总分值规模0~21分。
1:干事时提不起劲或没有爱好
2:感到心境失落、懊丧或绝望
3:入眠困难,睡不安或睡觉过多
4:感觉疲乏或没有动力
5:食欲不振或吃太多
6:觉得自己很糟或感觉自己很失利,或让自己和家人绝望
7:对事物专心有困难,例如阅览报纸或看电视时
8:动作或说话速度缓慢到他人现已发觉,或正好相反—烦躁或忐忑不安、动来动去的状况更胜于往常
9: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种方法损伤自己的想法
郁闷测评成果解读:
0-4分:没有郁闷
5-9分:或许有细微郁闷(随时调查,过两周能够再测)
10-14分:或许有中度郁闷(最好咨询精神科医师)
15-19分:或许有中重度郁闷(主张咨询心思医师或精神科医师)
20-27分:或许有重度郁闷(必定要看精神科医师)
假如你有焦虑或郁闷的问题,首先要理解,你很聪明。此外,请重视头条号"科普心思",为你科普有用、有用、科学的心思学常识!
- The End -
作者 | 凌云 心思科医师
阳光心态,健康日子
参考资料: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anxiety: an association with subcortical white matter metabolism. Frontiers in Evolutionary Neuroscience, doi: org/10.3389/fnevo.2011.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