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位树理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洹星):12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北京发布了《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报告呼吁营造关爱儿童的家庭氛围,构建安全的校园环境,帮助儿童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从而降低儿童青少年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加速变化,儿童和青少年面临的压力日渐增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挑战。
最新发布的《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显示,每年,全球有近4.6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自杀是10-19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据估算,在10-19岁的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同时在中高收入国家,近20%的15-24岁年轻人表示,他们经常感到沮丧或对做事情没有兴趣。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芮心月(Cynthia McCaffrey)在活动中发表致辞。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芮心月女士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倾听广大青少年日益增强的声音,并为促进和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福祉提供支持。芮心月表示:“我们需要最大限度的去减少风险,最大程度的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包括解决方案,还有能力方面的提升,青少年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从而改善和呵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报告指出,遗传因素、个人经历和早期生活环境等因素,以及遭遇暴力、虐待、歧视等个人经历,将共同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并对其产生终身效应。报告援引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项最新分析表明,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因精神疾病致残或死亡,每年造成的人力潜能损失据估算高达近3900亿美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健康与发展处处长安诺(Anuradha Narayan)介绍《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主要内容。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健康与发展处处长安诺女士认为,应从三个层面给儿童提供保护。安诺说:“首先就是家庭,第二个就是儿童身边所居住的环境,包括他们的学校,他们的同伴。第三个层面就是一些社会性的因素。另外,他们还要考虑一些种族和社会性别等等的因素,都可能会让儿童面临一些歧视,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场所,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郑毅教授在活动中介绍中国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在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教授郑毅认为,与单纯的治疗相比,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积极预防的成本效益更高,也能更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和福祉。郑毅表示:“现在有很多高科技的东西我们也正在融合,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基因各方面的治疗和检测,这都是在做基础性的研究,所以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我们正在努力的去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全生命周期的提供心理健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