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闻壹些对于医保亏空,影响医疗质量,打击医疗人员信心的消息。
然后有些民众拿着壹些数字,就在检讨医生谋取暴利。
撇开壹些真的骗钱的不谈,到底我们要怎么知道:
除去学历之类的纸本,有壹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了解这个人:
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反之,所谓外行,甭提无法估算变动成本,连固定成本都搞不清楚。
譬如每年总有这样的新闻,有人把iphone拆开,然后按照里头零件的最低市价,拼凑出壹个数字,然后告诉读者apple又赚了大家好多钱,iphone实际上各个零件加在壹起可能只要几百块,但卖给消费者几千块。
实际上这样的分析,完全没有总成本的概念,好像谁都能去华强北买零件,自己装出壹台iphone,零件的设计、研发、营销、仓储等各方面的成本,都不需要考虑进去。
就像今天你想拍电影,如果你找的业内人士靠谱,他就能告诉你,按照你的需求和想法要多少投入,包括时间、金钱等各方面的成本,帮助你审慎考虑。
而不是忽悠你拿出壹笔钱,结果你无法监管,他也不清楚该怎么花。
又好比为什么有些企业的前主管,在岗位上给公司亏了壹笔钱,被炒鱿鱼,还有其他企业捧着白花花的银子聘请他。
往往因为他丰富的「失败经验」背后,使他更了解这背后要投入的代价,该如何定价,提示各种隐形成本,帮助企业计算最为精确的花销,避免可能的损失。
要知道,
譬如有的甲方,他明明知道乙方付出的成本,市场价该怎么收费,但他装不知道,然后剥削你,如果你自己也没意识到,那就白白被他压榨。
又譬如有的伴侣,明明共同维系壹个家庭,自己基本不付出,让另壹方没命的付出,这都不是善良的表现。
心理学上有很多主观的认知谬误,都会影响对于成本的评估。
譬如
举例来说,曾有个针对研究生的实验。研究者请乐观与不那么乐观的学生,请他们推算撰写论文的时间,乐观的学生可能自评十几周就能完成,不那么乐观的学生可能评估叁十几周,但事后追踪,发现总体平均花了伍十几周才完成论文。
这个道理,可以用在很多层面,甚至包括谈感情、结婚、变更人生轨迹等等。
找心理咨询师也是如此,如果壹个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谈者的分析过份乐观,或是过份悲观,给出壹个不切实际的方案,或保证多少次就能痊愈,却拿不出具体的数字或研究报告,那么最好不要轻易相信。
因为你最终付出的成本,可能远比想象的高,还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个视角可以用在别人身上,也能用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今天对壹件事情,根本做不出详细的成本评估,却贸然想要干,我建议你叁思而后行,因为你的不专业,有非常大的机率给你带来高出预期的损失。
譬如贰十年前,台湾壹度非常流行上班族开咖啡店。毕竟上班生活很苦闷,咖啡店的生活感觉文青、悠闲、质量高。
结果就像当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那阵子的旋风,真有壹群上班族没有充足的行业经验,辞职跑去开咖啡店。结果当然是多数人非但赔掉了积蓄,甚至背了壹屁股债。
所以我们在学校,或者在职场,要学习的究竟是什么呢?
壹但我们对这部份掌握的越详细,我们就越知道自己能干成多大的事,又能如何最大程度的避免风险。
简言之,专业就是:
如果要找合伙人,或是找个顾问,用这个经验法则来检验,基本不会出差错。
作者简介:高浩容,哲学、教育双博士生,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心灵驯兽师》、《烦恼心理学》等十多部出版品。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