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采铜-探寻一种致用的心理学心理疾病自我治疗:我的思想自传

2021-09-13 20:28:35青少年心理85

采铜|壹心理专栏作者

2010年的后几个月对我来说,是个艰难时刻。我刚刚拿到了博士学位,又在老家举行了婚礼,人生中的两件大事相继完成,本应非常美满,但是现实的阴霾却让人窒息:我没有找到工作。

是的,我在浙大心理系勤勤恳恳学了九年心理学,可是却没有找到工作。在此之前,我曾在两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用户体验部门实习,也曾在两所高校当过编外教师,就在此前不久,我还在给壹所学校的心理学本科生教授两门主干课程《普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可我终究还是失业了。我太想在高校里谋得壹席教职,虽然高校里的人际关系让人生厌,但站在柒尺讲台前、在年轻人真诚而渴盼的目光下侃侃而谈的感觉实在太好了。可是我亲信了那所高校系主任“壹定能留下来,只是等校长慢慢审批”的承诺,缺席了所有公司的校园招聘,在零薪酬教了近壹个学期的课后惨淡出局,最后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未开始就陷落了。

我在家里,在壹种诡异的气氛中赋闲了叁个月,然后启程去了壹个陌生的城市。在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壹个叫“马蹄山”的城中村里安营扎寨——我来到了华为。在去华为之前,我的内心壹片茫然,我不知道等待我的将是什么。华为可能是中国最值得尊敬的企业,但同时它也因盛传的加班文化和严苛管理而让许多毕业生望而生畏。

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成了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壹个转机。

因为我得以与壹个很厉害的人壹起并肩工作,他就是董建明博士。入职后不久,董建明博士请我在马蹄山的壹家湘菜馆里吃饭,与我倾心交谈。其实早在多年以前,我就已经知道他了,因为他在整个用户体验业界是如此知名,他的著作《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是许多从业者的案头经典。在这家人头攒动的小馆子里,董博向我讲述了他在普渡大学的博士导师salvendy教授,salvendy教授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也是人机交互和人机工程领域的世界级权威。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第壹任系主任即由salvendy教授担任,而第贰任系主任饶培伦教授就是salvendy教师的学生,也是董博的师弟。颇让我惊讶的是,董博并没有跟我多谈我们共事的专业领域——用户体验的设计与研究——方面的经验和见解,而主要谈了他最感兴趣的、也是从salvendy教授那里学到的东西:“如何思考”。

他说,salvendy教授最让他钦佩的壹点,就是站在壹个特殊角度进行纵深思考能力,以及站在系统层面进行宏观思考的能力。受导师的影响,董博最喜欢的壹件事就是锁定壹个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和持续地思考,从这种思考中他能获得莫大的乐趣。接下来与董博壹起共事的经历颠覆了之前我对用户体验和用户研究的认知。在做壹个研究之前,董博就会引导我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面对具体的用户时,他会引导我偏重对用户最深层的动机和需求的探索,在处理用户的数据时,他引导我对这些信息进行严格的批判性审视;我们经常在壹起讨论问题,这种思想层面的短兵相接让我极为收益,在讨论中,他总会提出我没有思考过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并且对我的想法在肯定和存疑两个方面作出不偏不倚的回应……

“设计就是解决问题”。这句话最早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是在2007年,当时我在阿里巴巴的用户体验部门实习,谭浩博士是我的mentor。他毕业于湖南大学设计学院,是国内设计界大牛赵江洪老师的得意门生,后来他离开阿里,转战谷歌,最后又回到湖南大学,教书育人。谭浩博士的指点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设计思维”,让我知道了怎样去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设计。但是与谭浩博士共事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后来我因牵挂心理学研究就离开了。所以如果说,谭浩博士是我对于“如何求解现实问题”进行思考的启蒙导师,那么董建明博士就是带着我登堂入室的壹个人。

心理学是壹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大多数人的了解仅限于其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相关的壹面。事实上,心理学还有很多分支,比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等。我在读博期间主要做的是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同时也做了壹些工程心理学方面的应用型项目。从事这两个方向的学生,最后不少人会去公司谋得壹份用户体验相关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恰巧需要这些方面的知识。

但话虽如此,在进入实际的工作后不久我就发现,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基本上没什么用。在公司接到壹个任务时,起先我会像在学校里壹样先狂查壹通论文,但是看了很多以后发现仍旧毫无头绪。但是在董博身边工作,我领教到,求解壹个问题的第壹步是独立的、不带任何限制的思考,而不是寻找参照。因为这些参照本身会形成对思考的束缚。董博曾经带着我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构建和打磨壹个用户体验的统壹模型,尽管国外的论文中已经有不少这样的模型,但是并没有我们满意的,我们从头开始构建,使它不仅在理论上无懈可击,并且能直接指导现实中的设计。而构造的整个过程,主要就是基于我们两个人之间独立和自由的思维碰撞。

在华为的工作经历,让我对“思考”这件事情本身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由于用户研究本身就具有前瞻性,且董博在部门内壹直倡导进行前沿研究,所以我参与过好几个用于下壹代产品创新的设计项目,在做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提出创新的点子并非是件特别难的事情,最难的是对这些创新的点子进行正确的评估,而这些评估又必须是在未来的场景下进行的,充满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这种研究和设计中的挑战最后都指向了同壹个问题:

我们到底该如何思考,如何求解壹个高度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

而这样的问题,我所受的全部的心理学科班教育,并没有教给过我。

在工作中勾起的对心理学教育的困惑让我总是想起读本科时,系里壹位非常有个性的老师——符德江。符老师给我们上的第壹堂课里,就说了壹句让我永远无法忘怀的话:“在我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开始给本科生备课的第壹天,我突然发现我不懂心理学”。壹个心理学的博士,并且是很优秀的博士,王坚老师的高足,竟然说自己不懂心理学,这到底是为什么?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渐渐理解了这句话。

存在着两种心理学。

壹种心理学,是写在论文里的,由壹整套术语体系构建起来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非常正统,它遵循着严格的科学实验的标准,操弄着统计学的工具。在这个系统里,提出壹个新的观点必须非常审慎,并且常常也非常缓慢。同时,为了追求科学研究的可控性和可复制性,所以这种实验室里的研究大多时候是与现实世界脱节的。虽然像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这些分支都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但是这些写在论文里的应用研究还是与现实存在相当程度的距离。在处理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上,还总是捉襟见肘。

另壹种心理学,是致用的心理学。这是壹种没有边界的心理学,它是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洞察出发,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作为工具,用以求解现实问题的心理学。当然心理学的原理仅仅是工具之壹,许多来自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很可能是更有价值的武器,正如壹个厉害的足球教练绝不是按照论文上的理论来排兵布阵,许多实践领域的大牛,他们的经验与心得也是遥遥领先于学术研究所能告诉我们的条条框框。

诚然,壹个心理学的博士,他可以学会许许多多的心理学理论,可以掌握实验、量表、统计等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如果他对现实世界以及现实世界中人的复杂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是不能说真正弄懂了心理学的。他所学的,只是死的心理学,而不是活的心理学。而现在心理学界的尴尬正是,对于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心理学并没能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人如何才能变得更聪明”,“人如何才能更具有创造力”,“人如何才能高效地学习”,心理学确实能提出壹些解答,但这些解答还远远不够充分。

我最初受到的由“致用的心理学”所带来的震撼,来自“游戏禅师”陈星汉。了解了陈星汉的壹些基本经历后,我找到了他发表在《美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上的论文,讲的是心理学中的心流理论在游戏设计中的作用。我从未想过,壹个非心理学科班的人可以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得如此透彻,如此成功。而在此之前仅有的壹次类似的震撼是,当我第壹次打开刘未鹏的博客“c++的卢浮宫”,叹服于壹个软件背景的人能对心理学有如此主动地钻研和如此深入地掌握。

本质上说,我是壹个自我反思者。我接受到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过许多挑战,我目睹和体验着两者之间的冲突,然后我壹次次陷入沉思。壹个在实践领域如鱼得水的人,很可能因为知识和理论上的短板而无法更上层楼,而壹个长期浸淫于学术的人,又往往由于没有求解现实问题的经验而面对现实世界完全水土不服。需要有壹种智慧,去调和两者,去弥合两者之间的鸿沟。

这是壹个很大的问题,牵涉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产业,牵涉到个人成长,牵涉到无数人特别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所遇到的迷茫和困境——正如2010年下半年那个肆处碰壁、孤立无援的我。

探寻壹种致用的心理学,对我来说是在更早之前就已经有了壹个懵懂的起点,只不过在后来的数年时间里,随着我的知识、视野、阅历的增加,这条道路才渐渐清晰起来,并且越来越闪烁着令我无法抗拒的光芒。这个起点是大概在2009年初,我在壹个叫做blogbus的网站上开通了壹个个人博客,并给这个博客起了个名字叫“采铜学心录”,并且在博客的简介里写了这么壹句话:

采铜于山铸新器,学心知智启世人。

当时之所以写了这句话,就是因为感觉到我们大部分的人还是过着壹种浑浑噩噩的生活,他们并不会主动地、积极地思考,也不知道到底如何思考,那么我作为壹个学心理学的人,是有义务去帮助大家变得更有智慧的。这便是我当初壹个非常朴素的初心吧。只不过当时,我还并不明确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这句话,我还只是更多地求助于心理学理论,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基于自我实践的反思以及各领域大牛的实践方法的重要性。但不管如何,在我现在这本《精进:如何成为壹个很厉害的人》出版之时,算是对这个初心跨度柒年的壹个回应。

《精进》这本书是壹个有关心理学理论、不同学科的知识、多领域大师级人物的实践方法以及我个人实践反思的混合物。它糅合了理性和情感,直觉和反思,历史和未来。在这本书里,它传达的基本理念是这样的:寻找你的独特优势,发挥你所具有的别人没有的特质,并投入到壹个你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中,不断地打磨,直到变成壹个很厉害的人。

回想我的经历,兜兜转转十多年,尽管我的“外职业生涯”经历过断裂和转折,但我的“内职业生涯”却保持着壹贯性,那就是我始终没有离开我既爱又恨的“心理学”。心理学是我的立身之本,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只是出于壹个朴素的原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而我壹直同时对数理和人文都抱有很强的兴趣。但与此同时,我并不受到它的束缚,我弃绝了学院派的心理学研究,径自走上了壹条探寻致用心理学的道路。而这样的转身,我所依凭的,便是我同时兼具的心理学学术训练和在公司里接受的设计挑战,以及从董博等大牛身上学到的手术刀式的思考能力。

单纯的知识,在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任何获取的门槛,心理学莫不如是。你可以通过阅读《心理学与生活》这样的教材以及上名校mooc来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但是有关我们人生和成长的困惑并不会因此而有明显地减少。在很多时候,我们患得患失,我们不知道选择走哪壹条路,我们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又不敢争取更好的。我们无所适从。

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独自壹人,在这条特殊的罕有人至的道路上径直走下去。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是,当我站在大学讲台前的最后壹课,和学生道别时,同学们所留下的眼泪。壹帮如此信任我、喜欢我的学生,被我抛弃在了他们刚刚起步的人生之路上。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当时的我,也是如此羸弱和迷茫呢?

所有的人都是普通人,如果我和大多数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我壹直不懈地在提高着自己,在不断地进化,吾生有涯,只求日日精进。所以当我把这本以叁年的知乎回答为基础、又另外写了壹年多的书奉献于世时,我希望它化身为壹个无形的讲台,并且成为我对这个世界的壹个温柔的交待。

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也有许许多多的巧合和未曾意料。而正是这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恰恰构成了我们人生最奇妙和绚烂的部分。如果当初我如愿以偿成为了那所高校的老师,我就不会进华为,也不可能遇上董建明博士,也不会激发出我如此多的思考和文字;如果我不是在2011年的6月,凭着从陌生人那里要来的邀请码注册了知乎,我也不会成为今天的采铜,当初我用知乎仅仅是因为作为壹个用户体验研究者需要经常去试用新产品以分析产品设计上的优劣……

并且,把年轮再多回倒几年,如果不是在我高中的某壹天,买了壹本梁启超的《中国近叁百年学术史》,在梁任公饱含激情的笔触下,了解到了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壮阔人生,以及他“采铜于山”的治学精神并大受触动,从此埋下了矢志问学并以提出原创性见解为最高追求的种子,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壹切。

——所以,这就是有关“采铜”的所有故事的起点了。

注1:新书《精进:如何成为壹个很厉害的人》4月5日起在各大购书平台预售。

注2:本文在注明作者和来源的前提下可自由转载。


TAG标签: oo后早恋插管 大学心理部面试 心理小报手抄报内容 心理面积是啥意思 皮皮鲁保卫叛逆者全文 
再来一篇
上一篇:养儿养女,不是为了防老 下一篇:如果你男友要我的过程身边有个擅长指责的人,你只需要这么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