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方心理咨询工作室青少年心理内容页

武志红:我们90后非主流发型设计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开?

2021-09-13 17:04:03青少年心理111

面对至爱的亲人,我们渴望和他永远在壹起,渴望与他同甘共苦。但是,这个人突然去世或即将离开,我们怎么办?与这个“永远不可能更改”的悲剧较劲,这是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原因。


大学叁年级的阿雪是家中的养女,壹出生便来到这个家,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特别疼爱她。可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奶奶和爷爷也相继离世。如今,爸爸也突然病重,阿雪很害怕,害怕失去这个世界上唯壹的亲人,失去她的生命的支柱。虽然她现在交了非常爱她的男朋友,得到了男友壹家的喜爱,但仍然无法接受爸爸即将离世的事实。


“我就是不想失去爸爸,没了他,家里的院子就空了,房子也空了,花花草草就没人照顾变成野草了,我也就变成了没人要的小孩。我不想这样,我想跟爸爸在壹起!”


“爸爸壹直不愿意我上学走得太远,可能他怨我走得这么远,可能他认为我觉得上学比他重要。其实,他不知道,没有了他,我上学就失去了意义。即使那个家很破很不完整,那也是我的家,没了他就没家了,什么也没了。”


“现在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壹旦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我不想壹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孤孤单单的。”


“是我自己不想面对,为什么我的人生要不断面对,要背负?为什么我就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难道这个世上真的有宿命吗?”


阿雪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任何人接贰连叁地失去至亲的亲人后,都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这种心理,是源自爱,是我们渴望与亲人同甘共苦,渴望永远和他们在壹起。


但是,这种“爱”是出自我们自己角度的考虑。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忽视了重要的壹点:至爱的亲人在离开我们之时,壹定会祝福我们,希望我们好好活下去,并且把他们命运中失去的那壹部分,也给活过来。


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这种爱、这种期望。


爱壹个人,就会渴望和这个人永远在壹起,渴望与他同甘共苦。但是,这个人突然去世了,我们怎么办?


通常,我们会产生两种幻想:第壹,如果我做了什么,亲人就可以不死;第贰,死去的亲人在那个世界很孤单,希望得到我们的陪伴。


因为第壹种幻想,我们很容易自责。因为,当我们幻想“如果我做了什么”时,那事情的另壹面壹定是我们没有这么做。由此,我们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开始觉得,自己应该为亲人的死亡而负责。


如果亲人是意外去世,这种自责最容易出现。因为意外就是偶然,壹条人命似乎在壹瞬间就被很小的偶然给夺走了。那我们难免会想,假若我随便做点什么,打破了这个偶然的链条,他就不必死了。但是,我恰恰没有做什么,那岂不是说,我应该为亲人的意外死亡负责?


这种自责,可以说是壹种幼稚的自恋。因为我们夸大了自己的力量,却忘记了决定死亡的是比我们更为强大的力量。


虽然阿雪的爸爸病重算不上是个意外事件,但她同样产生了第壹种幻想,并因这种幻想而自责。她认为“可能他怨我走得这么远,可能他认为我觉得上学比他重要”。但这只是她的想法和猜测,爸爸未必这么想。并且,就算曾经做过让爸爸不快的事情,那与爸爸即将面临的死亡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不必因此而责怪自己。


而且,死去的亲人并不希望你与他同甘共苦。


我们通常以为,爱就是同甘共苦,既然,爱人已经经历世界上最大的苦——死亡,我们是不是也要同样受壹些苦呢?所以,当亲人离世后,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各种办法让自己也生活得苦壹些,好像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他,对得起彼此的爱。


譬如,我壹个朋友,她的哥哥突然遭遇意外去世后,她莫名其妙地离了婚。丈夫和她很恩爱,她之所以离婚,并非是因为这个婚姻的需要,而是因为她要与哥哥“同甘共苦”的需要。她摧毁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把自己陷入很苦的壹种境地,好像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她的更苦的哥哥。


这是典型的源自同甘共苦的渴望,这种心理并不罕见。实际上,我们常听到,壹对非常恩爱的夫妻,壹个人得了什么病去世了,过了壹段时间,另壹个人也得了同样的病去世。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得到世人的惊叹,甚至还会被媒体和小说美化。但是,当我们想与死去的亲人同甘共苦的时候,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壹点:死去的亲人不希望我们这样做。


这壹点,其实很容易发现。在亲人离世之前,假若我们陪伴着他,并听到他对我们说的最后壹句话。那么,这最后壹句话,基本上都是亲人对我们的叮嘱和祝福:我就要走了,但你要好好活下去。


这最后壹句话至关重要,有了这句话,我们的第贰种幻想“死去的亲人在那个世界很孤单,希望得到我们的陪伴”就会被打破。我们想追随死去的亲人的自杀或自毁的冲动,就会大大地减少。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说过,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阿雪的爸爸即将走了,但就算那壹天真正来临,他也并非是绝对的离开。他的精神,他的音容笑貌还驻留在女儿心中,还留在他们的家中,还留在阿雪的记忆中。阿雪心灵的血脉中流淌着养父的血液,只要她继续活下去也就相当于他的生命仍然在继续,不是吗?


阿雪在生命中似乎遭遇的太多的打击。但是,反过来看,她又是如此幸运,总能得到最难得的爱。亲生父母把她送人,但她得到了爸爸妈妈壹家的爱。现在,她又获得了男友和男友壹家的爱。


死亡不是我们人力所能左右的,但爱却是。我们在看到前者的同时,也应看到后者,后者也同样是我们的命运。


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失去亲人的打击,随之而来的巨大痛苦,无论我们怎么控制,怎么压制,怎么否认,它都不会消失。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治疗痛苦的唯壹办法就是直面并接受人生悲剧。


彻底承认亲人的确已经去世了,这壹点已无可挽回了。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无比悲伤,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比突然失去至爱的亲人更痛苦了。悲伤的时候,我们会号啕大哭,会流下很多很多泪水。这种悲伤和泪水,是有治疗效果的,只要悲伤能在我们身体上自然流动,这份疗愈就会自然产生。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最近,壹个朋友也遭遇了至亲的人离世,她的壹个朋友发了壹条短信劝慰她说:


爱不会失去的,只要你爱过,在爱面前,生死是渺小的,爱你的人无论到了哪个时空都会爱你。


我想这句话也壹样适用于每个人。


原作者名:武志红

转载来源:《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转载原标题:《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授权说明:

TAG标签: 十一岁女孩叛逆怎么办 考研心理学排名 心理疾病去哪里看 华师大心理咨询培训 
再来一篇
上一篇:高一学生逃学不上学怎么辅导[利方心理咨询] 下一篇:红黄蓝后,如何预90后茜茜防变态,保护未成年孩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