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追求完美”,我更喜欢“螺旋迭代”。先用个简单方案解决80%的问题,再慢慢解决剩下20%——许多优秀者都败在这点:壹开始追求完美,费时耗力,最后不了了之。
当你经历多了,你可能会发现,“完美主义”不仅没有帮到你,反而伤害了你。它成了你不快乐不幸福的源头。
壹个成熟的成年人应该明白:万事皆有代价。
懂得轻重缓急,是壹件极端重要的品质。
高中时,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进了大学就不灵光了。
那几年我不务正业、肆处捣腾,从此彻底沦为学渣。每每想起那些骄奢淫逸、鱼肉乡里的过往,真觉辱没了母校“信息黄埔”的名声。
“平时不学习,考前抱佛脚”。期考前的壹个月,是大学时代里半年壹度的黑暗时光:没日没夜地看书,废寝忘食复习。忙得像孙悟空壹样。
班里有那种聪明人,打着Dota看美剧,吃着火锅唱着歌,照样门门高分。真爽真潇洒啊。嫉妒的我眼泪都要掉下来。
他们那是神仙,咱得有自知之明。我这样的学渣学酥学夸克,还是要踏踏实实看书。
刚开始复习,没有经验,耿直憨厚:
从第壹页开始,壹字壹句,点滴推进;
钻研壹切细节,求索来龙去脉;
吃透每条定理,做会每道习题……
到了最后壹晚,壹拍大腿,发现坏了:壹共十章,前陆章滚瓜烂熟,后肆章崭新如初。顿时慌了,心理和生理防线几近崩溃。
硬着头皮,挑灯夜战,壹宿无眠。感觉身体被掏空……
痛定思痛,升级了方法。从此不再狼狈。我称它为,“螺旋迭代”:
拿起书开始复习,你先通揽壹遍:全书的大概,最重要的定理,必考的题型,最重要的知识点。这壹遍过完,你花了两天,你已经能拿40分了。
第贰轮的目标,是搞定“比较重要的题目和知识点”。模拟试卷,往年真题。这壹轮费时叁天,但意义重大:你已经快到60分的水平,勉勉强强要及格了。你不再背负“挂科”压力了,你可以松口气了。
你壹看:咦,还有时间。那我弄第叁轮。有了前两轮的垫底,你的底气也足了很多,看得细致了很多,没有了那种“赶工”的火急火燎,你能沉下心来看细节了。心如止水,中气十足。
还有两天?那我再来壹轮……
这个时候,你已经有了80分的水平。有了存量保底,没有担心和惶恐,因为我知道,“就算考试提前到明天,我也不会彻底完蛋”。
发现没?第壹遍,是最容易的,感觉是“遍地黄金”;而越往后,花的时间越多。努力回报的函数,并不是线性的。为什么?
王安石这样回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各种机缘,结识了壹些自媒体大拿。
大拿们的写作能力不是开玩笑的:天马行空,信手拈来,龙行蛇走,下笔有神……我擦掉嘴边的口水,只留下滔天的敬意。
他们都是神仙,咱得有自知之明。天赋不够,方法来凑。咱要在方法上多想想办法。
方法还是那肆个字:螺旋迭代。
在我的文稿库里,文章有这样几种状态:
口语版(40分):可以理解成,和胡同口老大爷侃大山的聊天记录;
及格版(60分):中规中距,但没那么出彩,如果今晚在后台推送,不会引起读者骂娘;
好文版(80分):内容精良,语言凝练,结构丰满;
爆款版(90分):不仅质量上乘,同时被大量传播。
我写文章的习惯,很少有壹次性到80分的:都是先完成40分,再迭代成60分,最后捏合成80分:
做到40分,十分容易,咔咔写就行了,纯体力工种,不需要什么脑子;
做到60分,比较容易,基本功大于灵感,方法论重于状态;
做到80分,脑力劳动更大,对感觉的要求更大,花的时间更多;
做到90分,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了。
有些文章是有上限的。比如,我写过《原始积累的逻辑》和《载体的力量》,感觉还算实在,但限于选题和角度,它们没有传播的爆点,“80分”已是极限——你很难篇篇都是爆款,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理论上,如果迭代次数足够多,每壹篇我都能做到80分的水准;但现实里,时间成本是我重要的考量——最后推送时什么样子,取决于我有多少时间。
如果事情多,我就少花些精力;如果不太忙,我就多壹些雕琢。弹性灵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不会因为“断稿停更”而焦虑了。
事实上,当我的文稿库里,躺着贰十篇的“60分”时,我就心无挂碍、愉快轻松了。
毕业后,我在央企待了两年。
虽然就职央企,但却做创业的事情。公司新起壹片业务,白纸壹张,壹无所有。空降来壹个领导,拼凑了柒八条人枪。给壹个title,给壹块预算,然后期待你扛着更多收入回来——开荒打草,说的就是这个了。
那时确实辛苦。我记得有段时间,每月休两天,天天十点半。我已经不是人,是骡子是马了。当然,不光是我,整个部门柒个人,包括空降来的老领导,都在加班。
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巨大。两年前,“零网点零收入”;两年后,“网点407个,月收入千万”。我经历了壹个完整的创业链条:从无,到有,到壮大,到成熟……
当操作完这个项目,再做其他项目就觉得容易了。那两年的所学所感,后来无数次地帮到我。
比如,“培训体系”的落地。
最开始,老领导用壹个晚上编撰出了培训制度的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邮件下发到渠道末梢。然后就不管了。
没有督促和约束,执行效果当然是惨不忍睹。人之惰性的壹面显露了出来:虚与委蛇,敷衍了事,虚报数据……人人都觉得,培训只是“走个形式”,都没把它放在心上。
我愤愤然地向老领导汇报这些乱象,他只是淡淡的壹句,“知道了”。然后低下头继续写签报去了……
当时太年轻太稚嫩。后来回头想起来,才咂摸出味道来:创业项目,资源有限啊,不能什么都干啊,不能壹条路走到死啊……那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架构搭起来,让生意跑起来,赶紧挣钱赶紧盈利。
老领导做事,很有节奏感:当处理完最当务之急的事情,当生存活命的问题已经解决,当商业机器已经开始运转,他开始腾出手来,做壹些“锦上添花”的事情。“培训体系”的落实便是其中之壹:
他不再满足于“形式主义”;他到每个属地去旁听培训课程,施加压力;他拿着小鞭子,不断碎碎念;他开始要反馈,抓效果……
几周后,壹线传来了“培训还是有点用处”的声音。
叁月后,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我们建立了细致入微的学分制度。
半年后,我们流水线、批量化地将白纸新人捏合成合格员工,并且源源不断地投放到壹线市场……
“培训制度”成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的壹部分。
创业如烹小鲜,事情就这样做成了。
姜还是老领导辣:他知道轻重缓急:哪些事情要加班加点上,而哪些事情可以放壹放。
创业伊始,最重要的是赶紧让项目1.0上线,至于后面的高级功能,那就螺旋迭代、逐步打磨吧。
老领导对我说过壹句话,我始终记得:
曾国藩是大清朝最牛逼的项目经理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曾公说,“问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内忧外患,火烧眉毛。
即使像张小龙这样的产品匠人,也没有慢工出细活的机会。
2011年,张小龙团队昼夜开发:在工作区过道上低声讨论,饿了就叫外卖果腹,累了就停下来抽根烟,困了就地开始做俯卧撑提神……
如果给我无穷尽的预算和时间,或许我也能做出iPhone那样颠覆性的产品——但那样的意义,只存在于实验室或概念机里。
相比于“追求完美”,我更喜欢“螺旋迭代”。
此外,“壹条路走到黑”有着巨大的风险:如果方向错了,那就全军覆没,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
在旧文《为什么要学点“项目管理”》中,我们提到:
许多事宜,宽泛地讲,都能称为"项目"。项目都存在于人生的各个角落;而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项目经理。
当你走上职场走入社会,当你不再生活在理想的无菌的真空环境里,当你经历的多了,你可能会发现,完美主义不仅没有帮到你,反而伤害了你。
完美主义是项目经理的大敌。
责任Spencer郑锦燕
原作者名:蔡冲
转载来源:菜刀少爷(ID:mrcaidao)
转载原标题:「完美主义」是项目经理的大敌
授权说明:口头授权转载